凤凰山下隐君庐,水竹宽閒十亩馀。
稚子已能题砌叶,饮徒时许共畦蔬。
杜同谷怨长镵柄,马伏波思下泽车。
何似此公一丘壑,潸心逸兴酉阳书。
凤凰山下隐君庐,水竹宽閒十亩馀。
稚子已能题砌叶,饮徒时许共畦蔬。
杜同谷怨长镵柄,马伏波思下泽车。
何似此公一丘壑,潸心逸兴酉阳书。
诗人以凤凰山下隐君庐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图。开篇即点出“水竹宽閒十亩馀”,勾勒出一片恬淡自若的生活场景。这里的“水”与“竹”相得益彰,营造出清新脱俗的氛围,而“十亩馀”则显现了园林的宽广与丰饶。
接着,“稚子已能题砌叶”,表明在这静谧的环境中,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开始懂得如何欣赏大自然,甚至能够参与到园艺之中,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反映出他对于后代教育的关注。
“饮徒时许共畦蔬”一句,则进一步描绘出主人公与友人们在此享受简朴美好的时光,共同品尝着园中长出的野菜。这里的“饮徒”指的是无拘无束的饮宴,而“共畦蔬”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与朋友们之间纯真的情谊。
然而,“杜同谷怨长镵柄,马伏波思下泽车”两句却带来了一丝忧郁。诗人通过对古代忠臣义士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内心的失落感。这里的“杜同谷”、“马伏波”都是历史上的忠诚典范,他们的故事被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情感。
最后,“何似此公一丘壑,潸心逸兴酉阳书”则是诗人对眼前景象与内心世界的总结。这里的“此公”指的是隐居于山林之中的君子,而“一丘壑”则形容其生活的自足与宁静。“潸心逸兴”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赞美,最后,“酉阳书”则是对这份宁静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肩舆陟层椒,磴道几千转。
众树芳尽歇,万松颜不变。
山凹时驻步,向暖息人倦。
数息亦造极,石洞冠古殿。
殿中坐大士,洞里天龙宴。
周旋向下视,满谷曦迎面。
冬日乃如春,广厦吾心缱。
浙中初阳台,胜迹宁独擅。
连岁荐臻涝,灾较昨年甚。
截漕五十万,潦区供炊饪。
五城有常例,冬令赈粥沈。
念兹饥馑多,如伤实切朕。
宣命倍数施,远村计口廪。
宪臣时体察,侍史其勤恁。
宁辞济舆讥,庶救转壑凛。
调幕乏良方,忸怩吾心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