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觉池波转,曾将海脉通。
浅深尘世外,消长片时中。
剩地丛斤竹,闲花落刺桐。
潮来还自去,不问主人翁。
渐觉池波转,曾将海脉通。
浅深尘世外,消长片时中。
剩地丛斤竹,闲花落刺桐。
潮来还自去,不问主人翁。
这首诗描绘了潮汐池的动态美与自然之韵。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池水随潮汐波动的景象,仿佛海脉在其中流淌,揭示出自然界的连通与和谐。诗中“渐觉”二字,流露出一种逐渐领悟、感受的过程,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体会。
“浅深尘世外,消长片时中”,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潮汐池置于一个超脱世俗、变化无常的世界之中,强调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与永恒不变之间的对比。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思考。
“剩地丛斤竹,闲花落刺桐”则转向对园中景物的描写,竹林与刺桐花的生长与凋零,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力与季节更替。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增添了诗作的意境深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最后,“潮来还自去,不问主人翁”一句,以潮汐的自然规律为喻,表达了对自由与命运的思考。潮水无论涨落,都遵循着自己的规律,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隐喻,暗示着人应当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宇宙规律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明末清初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哲学思考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