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色已改,郊原日复低。
烟生寒渚上,霞散乱山西。
待月人相对,惊风雁不齐。
此心君莫问,旧国去将迷。
杨柳色已改,郊原日复低。
烟生寒渚上,霞散乱山西。
待月人相对,惊风雁不齐。
此心君莫问,旧国去将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末至冬初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和意象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旧国离别的复杂情感。
"杨柳色已改,郊原日复低"两句,借助杨柳的颜色变化和郊野日暮的景象,传递出时间流转与空间寂静的氛围。这里的“色已改”暗示了季节更迭,而“日复低”则增添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情绪。
"烟生寒渚上,霞散乱山西"进一步深化了秋末冬初的景象。“寒渚”的烟雾和“乱山西”的霞光,构成了一个既有暖色调又带有冷清气息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两句,不仅描绘出自然界的美丽,也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待月人相对,惊风雁不齐"则是诗人的情感流露。诗人在等待明月之际,与亲人或知己面对面坐着,而突如其来的秋风和不成群的雁阵,都是对离别哀愁的一种象征。
最后两句“此心君莫问,旧国去将迷”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似乎在劝慰自己或他人,不必深究这颗因时光流逝和故土难离而困惑的心。而“旧国去将迷”,更直接地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与不舍,仿佛一切都被时间的迷雾所笼罩。
整首诗以其清新隽永的语言、生动细腻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世界的深刻把握。
闲何阔,逢诸葛,畏人常忧不得活。
事不谐,问文开,不蹋权门更可哀。
即今白发如霜草,一饱茫然身已老。
惟有躬耕差可为,卖剑买牛悔不早。
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
地上去天八万里,空自呼天天岂知。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