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鸣有何好,晋人多爱之。
胡不大堤上,隔花听马嘶。
胡不茅屋下,带月听荒鸡。
我疑古之狂,矫世本尚奇。
蜡屐柳下锻,结髦剑首吹。
端是味无味,以待知者知。
满腔浩然气,抑郁无所施。
引颈一长鸣,万里风云悲。
敢问驷与骢,立仗夫何为。
驴鸣有何好,晋人多爱之。
胡不大堤上,隔花听马嘶。
胡不茅屋下,带月听荒鸡。
我疑古之狂,矫世本尚奇。
蜡屐柳下锻,结髦剑首吹。
端是味无味,以待知者知。
满腔浩然气,抑郁无所施。
引颈一长鸣,万里风云悲。
敢问驷与骢,立仗夫何为。
这首诗名为《漫兴》,创作于宋末元初之际,由词人仇远所著。诗中通过对驴鸣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无处发泄的情感。
"驴鸣有何好,晋人多爱之。胡不大堤上,隔花听马嘶。胡不茅屋下,带月听荒鸡。"
开篇即以驴鸣为引,提出一个问题:人们喜爱驴鸣声,有何所好?随后诗人设想自己在高大的堤坝上,或是茅草覆盖的小屋里,隔着花和带着月光,去聆听马嘶和荒野里的鸡鸣。这里的“胡不”表达了一种假设性的提问,其实是诗人对当下现状的一种不满和逃避。
"我疑古之狂,矫世本尚奇。蜡屐柳下锻,结髦剑首吹。端是味无味,以待知者知。"
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古代豪杰的怀念,以及对于当今世态的不满和困惑。在“矫世本尚奇”一句中,“矫世”意味着超越世俗,而“本尚奇”则是说这种超脱仍旧带有古人之奇。下文“蜡屐柳下锻,结髦剑首吹”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的场景,其中“蜡屐”指的是夜晚点灯工作,“结髦”则意味着长发成套,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而最后的“端是味无味,以待知者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等待有识之士理解的心境。
"满腔浩然气,抑郁无所施。引颈一长鸣,万里风云悲。"
诗的最后两句,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心中充满了豪迈的情怀,却又无法找到发泄的途径,只能在胸中郁结。"引颈一长鸣"则是驴鸣声再次被提起,象征着诗人的悲凉情绪。而“万里风云悲”则将这种悲凉推向了极致,宛如千里的风云都在诉说这份无处安放的忧伤。
"敢问驷与骢,立仗夫何为。"
诗篇以一问句结束,似乎是在询问驷和骢(两种古代战车)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站立的意义。这一问,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究,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寻,是一种对于英雄事迹的怀念和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驴鸣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英雄气概的怀念,以及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困顿和无奈。诗中充满了豪迈的情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一首蕴含深意的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