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辔度山村,富秋观次第。
往来一月间,五谷已登备。
栖亩有馀粮,纳圃无隙地。
山田租赋薄,茅屋俯仰遂。
此心慰始定,额手洪钧赐。
伊余有后思,古今人殊致。
耕九而馀三,既富教斯继。
是道岂非要,行之贵无事。
苟其不得人,匪爱乃实害。
莫如令蚩蚩,各自为生计。
所愿锡屡丰,何虞民不治。
屡丰岂可必,孜孜勉祈岁。
按辔度山村,富秋观次第。
往来一月间,五谷已登备。
栖亩有馀粮,纳圃无隙地。
山田租赋薄,茅屋俯仰遂。
此心慰始定,额手洪钧赐。
伊余有后思,古今人殊致。
耕九而馀三,既富教斯继。
是道岂非要,行之贵无事。
苟其不得人,匪爱乃实害。
莫如令蚩蚩,各自为生计。
所愿锡屡丰,何虞民不治。
屡丰岂可必,孜孜勉祈岁。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秋季巡视山村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农村丰收的景象和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诗中充满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
首句“按辔度山村”,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马车缓缓行驶中,穿越山村的场景,展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巡视姿态。接下来,“富秋观次第”点明了秋天丰收的季节背景,暗示了即将展开的观察与感受将围绕着这一主题。
“往来一月间,五谷已登备”描述了作者在一个月内遍访山村,见证了五谷丰登的景象。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关切。
“栖亩有馀粮,纳圃无隙地”通过对比,强调了农田的充足与土地的利用效率,表现了农民辛勤耕耘带来的成果。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山田租赋薄,茅屋俯仰遂”进一步描绘了山村的经济状况和居住环境,指出山田的税收负担轻,茅屋简朴但生活满足,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社会安定和谐的肯定。
“此心慰始定,额手洪钧赐”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欣慰和平静,仿佛得到了上天的恩赐,象征着对当前社会状态的认可和满意。
“伊余有后思,古今人殊致”引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探讨了不同时代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关注。
“耕九而馀三,既富教斯继”引用古代农耕法则,强调了农业生产的规律性和可持续性,即通过辛勤耕作获得丰收,进而教育后代继承和发展。
“是道岂非要,行之贵无事”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治理模式,认为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苟其不得人,匪爱乃实害”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如果缺乏合适的人才管理,即使有好的政策也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
最后,“莫如令蚩蚩,各自为生计。所愿锡屡丰,何虞民不治。屡丰岂可必,孜孜勉祈岁”表达了作者对民众自给自足生活的期望,以及对国家持续繁荣的祝愿,同时也认识到实现这种愿望的困难和挑战,需要不懈的努力和祈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农业、社会和谐以及理想治理模式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其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