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黄舆孰上游,建瓴自古说秦州。
汉朝还定萧丞相,唐室中兴李邺侯。
投笔自惭非雁颌,揣摩空剩敝貂裘。
狐鸣篝火寻常见,抱膝长歌江上楼。
十二黄舆孰上游,建瓴自古说秦州。
汉朝还定萧丞相,唐室中兴李邺侯。
投笔自惭非雁颌,揣摩空剩敝貂裘。
狐鸣篝火寻常见,抱膝长歌江上楼。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顾峵所作的《登虔州八境台感赋十首》中的第七首。全诗以登高望远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与自我反思。
首联“十二黄舆孰上游,建瓴自古说秦州”,以“十二黄舆”比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提出问题:“谁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独占鳌头?”接着以“建瓴自古说秦州”点出秦州作为历史名城的地位,暗含对历史人物的推崇。
颔联“汉朝还定萧丞相,唐室中兴李邺侯”,直接引用历史典故,赞美萧何和李泌两位历史人物在汉朝和唐朝中兴时期的功绩,表达了对这些历史伟人的敬仰之情。
颈联“投笔自惭非雁颌,揣摩空剩敝貂裘”,诗人以“投笔从戎”的典故自比,表达自己虽有报国之心,却无实际才能的自谦之意。“雁颌”比喻有才之人,“敝貂裘”则暗示自己的平庸,通过对比,流露出对自己能力不足的自责。
尾联“狐鸣篝火寻常见,抱膝长歌江上楼”,以“狐鸣篝火”形容历史上常见的起义或反抗,而“抱膝长歌”则是诗人独自在江边楼阁中吟唱的情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整首诗既有对历史英雄的颂扬,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情感深沉,意味悠长。
驱车欲何适,驾言归故乡。
朋游具觞豆,饯送临周行。
忆昨佐花县,志气殊非常。
琴堂席未暖,行役嗟靡遑。
京华历寒暑,鬓发皓已苍。
布衣与蔬食,澹泊常自将。
只今七十馀,谢事何匆忙。
为感圣恩厚,悲歌激中肠。
徘徊不能别,念此故意长。
山川邈迢递,大江浩洋洋。
去途日已远,驰景曜征裳。
愧无千金赠,为子增慨慷。
归哉慎自保,南北永相望。
平生爱佳竹,常有江南情。
忽此见新图,玩之有馀清。
千竿挺寒玉,一片潇湘青。
离离紫凤梢,尚与烟云平。
依微拂厓石,隐约入杳冥。
声杂瀑泉小,色映寒溪明。
茆亭亚苍雪,美韵谐琴声。
旁有灌木丛,鸟雀时喧鸣。
秋风即摇落,突兀枝交撑。
独高此君节,寒暑无变更。
不逐桃李芳,不随蒲柳零。
惟应松与柏,可以同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