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泗里末谒孔子庙》
《泗里末谒孔子庙》全文
清 / 陈宝琛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终古侏?窟,崇朝礼乐堂。地还名泗水,祀竟嬗文昌。

滨海绵朱学,阶天夐素王。

群哤衷至圣,一诏仰吾皇。

爟燎跻郊社,尊亲达辇航。

九夷居未陋,重译道弥光。

裸壤冠裳肃,腥乡俎豆香。

司仪徕学子,陪祭逮牙郎。

尼祷生辰溯,山颓讳日伤。

奠楹群属属,辍市各芒芒。

日月无私照,春秋有大防。

终看归则受,景教与天方。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孔子庙的虔诚朝拜与祭祀活动,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从“终古侏?窟”到“景教与天方”,诗人以宏大的视角,将孔子庙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以及祭祀仪式的庄重氛围一一展现。

“终古侏?窟,崇朝礼乐堂。”开篇即点明孔子庙作为文化圣地的地位,从远古时期就承载着崇高的礼乐精神,晨起时分,更是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

“地还名泗水,祀竟嬗文昌。”通过“泗水”这一地理名称,强调了孔子庙与儒家文化的紧密联系,而“文昌”则象征着智慧与学问的传承,暗示了孔子庙在学术与道德上的重要性。

“滨海绵朱学,阶天夐素王。”“朱学”指儒家学说,“素王”则是对孔子的尊称,诗句表达了孔子庙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其影响深远,如同天阶之上的素王一般。

“群哤衷至圣,一诏仰吾皇。”“群哤”形容众人齐声颂扬,表达了对孔子的崇高敬意,而“一诏仰吾皇”则体现了孔子思想对后世君主治国理念的影响。

“爟燎跻郊社,尊亲达辇航。”描述了祭祀仪式的隆重,通过“爟燎”、“郊社”、“尊亲”等词汇,展现了对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以及对家族、国家的尊重。

“九夷居未陋,重译道弥光。”“九夷”泛指边远地区,此句表达了孔子思想的普适性和影响力,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也能照亮人心。

“裸壤冠裳肃,腥乡俎豆香。”“裸壤”指土地,“冠裳”代表服饰,此处形容祭祀现场的庄严肃穆,而“俎豆香”则象征着祭祀的香气,营造出浓厚的仪式感。

“司仪徕学子,陪祭逮牙郎。”“司仪”负责仪式的主持,学子和牙郎(古代官职)参与祭祀,体现了教育与礼仪的结合。

“尼祷生辰溯,山颓讳日伤。”“尼祷”是祭祀的一种形式,通过追溯孔子的生辰,表达对先师的怀念与哀思。

“奠楹群属属,辍市各芒芒。”“奠楹”指在殿堂前摆放祭品,群属属表示众人的聚集,而“辍市”则意味着停止市场活动,以示对祭祀的尊重。

“日月无私照,春秋有大防。”“日月无私照”寓意孔子的思想如同日月般普照万物,而“春秋有大防”则强调了四季更替中对孔子思想的遵循。

“终看归则受,景教与天方。”“终看归则受”表达了对孔子思想的最终接受与传承,“景教”可能是指佛教或其他宗教,与“天方”一起,暗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孔子思想的接纳与融合。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与创新。

作者介绍
陈宝琛

陈宝琛
朝代:清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 。
猜你喜欢

闻雁杂咏·其八城楼闻雁

落叶古城秋,遥声起百忧。

惊禽来绝塞,寒月下南楼。

高不及星汉,卑惟恋荻洲。

玉关人未入,应悔觅封侯。

(0)

奉和籀书周大士十首·其九

共道西岩好,明朝最上登。

寻山洵有约,拨草得无曾。

古径从云卧,新诗共客徵。

閒吟聊自适,跌宕信乌藤。

(0)

移居甲子春作·其二

草屋频迁次,东风值早过。

耳惭聋太晚,发喜白偏多。

潭静雁无影,春归莺自歌。

浮生惟一笑,不必问如何。

(0)

春日山居

谷口残云断,花间每独凭。

清风来短径,初日照疏藤。

绿树黄鹂过,丹崖白鹿登。

山中何所伴,惟此日为朋。

(0)

寄别何石人

十年离乱昔同忧,此日成僧忆旧游。

每值好秋怜独坐,何人明月共登楼。

旧村到处空青草,故老只今谁白头。

閒寺相期不相过,鄱阳余又棹孤舟。

(0)

晚泛江村

坐叹春风晚,寥寥归故乡。

背城向水阔,隔竹到溪长。

远岸多芳草,残篱半夕阳。

田家但闭户,凫鹭在方塘。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刘细君 吉中孚 苏涣 陈尧咨 苏佑 李绂 黄绍箕 陈叔达 关盼盼 赵顼 李忱 刘义隆 鲍寿孙 窦叔向 刘伶 陈玉璂 宝鋆 孟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