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华豆荚已阑珊。采摘记霜前。
全胜二月杨花瘦,斜阳陌、吟渴须餐。
惯见银钗小妇,迎风挑向筠竿。谁分野色上毫端。
玉本笑红圆。前身定是长沙易,写生手、一样流传。
倦客清斋久矣,何人贻鲊香山。
瓜华豆荚已阑珊。采摘记霜前。
全胜二月杨花瘦,斜阳陌、吟渴须餐。
惯见银钗小妇,迎风挑向筠竿。谁分野色上毫端。
玉本笑红圆。前身定是长沙易,写生手、一样流传。
倦客清斋久矣,何人贻鲊香山。
这首清代李良年的《风入松·题写生芦菔》描绘了一幅秋日田园景象。首句“瓜华豆荚已阑珊”,点明时令已至深秋,瓜果豆荚凋零,显得有些凄凉。接下来,“采摘记霜前”暗示了农事的结束和对霜降的敬畏。
“全胜二月杨花瘦”将秋季的芦菔与早春的杨花相比,赞美其虽不如杨花繁盛,但更显清瘦雅致,犹如一位素颜佳人。“斜阳陌、吟渴须餐”进一步描绘了芦菔在夕阳下显得更加诱人,仿佛能解诗人的口渴和心灵饥渴。
“惯见银钗小妇,迎风挑向筠竿”运用了比喻,将采芦菔的妇女比作银钗女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她们轻盈的动作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野色上毫端”表达了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捕捉,而“玉本笑红圆”则以拟人手法形容芦菔的色泽鲜艳,宛如美玉般可爱。
全诗以芦菔为线索,通过描绘秋日田园风光和人物活动,展现出诗人对生活情趣的欣赏和对艺术创作的感悟。结尾“倦客清斋久矣,何人贻鲊香山”流露出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己赠予佳肴的期待,增添了诗的温情。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田园小品。
孤城全在翠微间,九叠屏风绕郡环。
红树作花欹粉堞,白云如画写青山。
戴村人共秋空远,严濑潮随暮雨还。
自笑无才趋幕府,也从车骑得乘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