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未迫尚东隅,诸子盈前返哺乌。
早检青囊营□□,□□丹灶著工夫。
无生话可忘言了,自祭文能信手摸。
□□□年未遑办,一抔□□□良图。
桑榆未迫尚东隅,诸子盈前返哺乌。
早检青囊营□□,□□丹灶著工夫。
无生话可忘言了,自祭文能信手摸。
□□□年未遑办,一抔□□□良图。
这首诗是北宋末年到元初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次韵曹清父营生坟追和范石湖韵四首(其一)》。从内容上看,诗人是在描绘自己或他人的墓地修建场景,并通过对比现实与自然界的状况来表达一种无奈和怀旧的情感。
"桑榆未迫尚东隅,诸子盈前返哺乌。" 这两句写的是环境和氛围,桑树和榆树还没有受到侵害,依然在东边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则聚集在墓前,为父母守灵。这里的“未迫”表达了一种时间上的缓慢感,仿佛时间停滞,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悲凉的情绪。
"早检青囊营□□,□□丹灶著工夫。" 这两句则描写了墓地的具体修建情况。诗人提到早晨就开始检查青色的布囊(可能是用来覆盖或标记墓地用的物品),以及墓地上丹红色的火灶(烧纸钱等祭品的地方)显示出一番忙碌的场景。
"无生话可忘言了,自祭文能信手摸。" 这两句是对逝去岁月和亲人的一种缅怀。诗中提到“无生”可能指的是已经去世的人,“话可忘言了”表达了一种对过去记忆的珍视,而“自祭文能信手摸”则体现出一种对文字的依赖和信任,仿佛只有通过书写才能与逝去的灵魂沟通。
"□□□年未遑办,一抔□□□良图。"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未来的一种期待或计划,但具体内容因字迹模糊而难以辨识。不过从上下文来看,这可能是在提及某个计划或者墓地的长远打算。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墓地修建和祭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于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一种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