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新塔冠山形,心匠经营不日成。
突兀插天三百尺,庄严容佛一千名。
下临泉窦灵鳗蛰,上拂云端过雁惊。
入境行人十馀里,指浮图认越王城。
宝山新塔冠山形,心匠经营不日成。
突兀插天三百尺,庄严容佛一千名。
下临泉窦灵鳗蛰,上拂云端过雁惊。
入境行人十馀里,指浮图认越王城。
这首诗描绘了宝山新塔的雄伟壮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诗人赵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巧妙融合。
首先,诗人将新塔比作“冠山”,形象地描绘出塔身高耸入云,仿佛是山的顶点,凸显其在群山中的独特地位。接着,“心匠经营不日成”一句,赞美了建造者的智慧与速度,暗示了工程的顺利与高效。
“突兀插天三百尺,庄严容佛一千名”两行,进一步展示了塔的高度与内部的宗教氛围。三百尺的高度,既体现了塔的巍峨,也象征着对天空的挑战;而容纳一千名佛像,则展现了塔内宗教活动的规模与庄严。
“下临泉窦灵鳗蛰,上拂云端过雁惊”描绘了塔周围的自然景象。下方的泉水中有灵鳗潜藏,上方的云层中飞鸟被塔的高大所惊扰,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诗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与人类建筑之间的和谐共生。
最后,“入境行人十馀里,指浮图认越王城”两句,通过行人的视角,强调了宝山新塔作为地标的重要性。即使在远处,人们也能轻易辨识出这座塔,它不仅是宝山的象征,也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宝山新塔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文明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我家三里汀前住,茅堂政近桃花渚。
学经不明欲归耕,佃得官田廿馀亩。
有书尽卖买农具,甘作东屯种田父。
侯疆既足把犁锄,饷妇尤能载筐筥。
田中蟊稗日自除,墙下蚕桑春可取。
秋风禾黍既登场,冬日鸡豚复盈圃。
全家衣食幸馀饶,老稚那知有辛苦。
东邻击鼓送农官,西舍烹羊祀田祖。
且喜征科一事无,况是丰年好官府。
县吏催租不下乡,半夜无人打门户。
官粮输足私债无,一村帖然如按堵。
自信于焉老此身,岂谓年来系簪组。
汨汨黄尘没马头,白水青山竟虚负。
羡君学稼如老农,久抱长材隐家墅。
奉亲菽水喜平安,教子书诗识今古。
我今不蚕亦不耕,素餐厚禄知何补。
几时上疏乞东归,白头相寻愿为侣。
与尔击壤歌尧年,五日一风十日雨。
《稼村赠乡人孙原璘》【明·管讷】我家三里汀前住,茅堂政近桃花渚。学经不明欲归耕,佃得官田廿馀亩。有书尽卖买农具,甘作东屯种田父。侯疆既足把犁锄,饷妇尤能载筐筥。田中蟊稗日自除,墙下蚕桑春可取。秋风禾黍既登场,冬日鸡豚复盈圃。全家衣食幸馀饶,老稚那知有辛苦。东邻击鼓送农官,西舍烹羊祀田祖。且喜征科一事无,况是丰年好官府。县吏催租不下乡,半夜无人打门户。官粮输足私债无,一村帖然如按堵。自信于焉老此身,岂谓年来系簪组。汨汨黄尘没马头,白水青山竟虚负。羡君学稼如老农,久抱长材隐家墅。奉亲菽水喜平安,教子书诗识今古。我今不蚕亦不耕,素餐厚禄知何补。几时上疏乞东归,白头相寻愿为侣。与尔击壤歌尧年,五日一风十日雨。
https://shici.929r.com/shici/NFsbhrU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