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静山中寺,猕猴往往过。
导师归以去,卢橘熟还多。
禅地宁求悕,居人切莫讹。
未尝嫌此物,任挂古松柯。
隐静山中寺,猕猴往往过。
导师归以去,卢橘熟还多。
禅地宁求悕,居人切莫讹。
未尝嫌此物,任挂古松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寺庙的宁静景象,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然生态。"隐静山中寺,猕猴往往过",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寺庙深藏于山林之中,猕猴时常出没的生动画面,展现出山寺的幽静和自然的和谐。
"导师归以去,卢橘熟还多",暗示了僧侣们按时作息,而当卢橘(一种水果)成熟时,数量众多,体现了季节的更迭和生活的富饶。诗人通过这些细节,寓含了对僧侣们平静生活的赞美。
"禅地宁求悕,居人切莫讹",表达了达观禅师昙颖对于修行的态度,他不追求外在的奇异之事,强调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流言,保持理智。
"未尝嫌此物,任挂古松柯",表明昙颖并不排斥猕猴的存在,反而欣赏它们的生活习性,任由它们在古松上栖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展现了山寺生活的日常和禅师的淡泊心境,同时也寓含了对世俗好奇心态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梅尧臣作为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赋予了这首诗独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