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园寝遣公卿,学省班中亦摄行。
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
寒更报点来山殿,晓炬分行照柏城。
却下龙门看渐远,金峰高处日微明。
岁朝园寝遣公卿,学省班中亦摄行。
身逐陵官齐再拜,手持木铎叩三声。
寒更报点来山殿,晓炬分行照柏城。
却下龙门看渐远,金峰高处日微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早晨前往皇陵行礼的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仪式细节的刻画,展现了古代官员严谨的礼节和庄重的朝廷气氛。诗中运用了“遣公卿”、“学省班中”等词汇,显示出作者对于当时政治文化的深入了解。
"岁朝园寝"一句,设定了一年一度祭祀皇陵的场景,通过“园寝”二字传达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紧接着,“身逐陵官齐再拜”展现了行礼者的谦逊和敬畏之情,而“手持木铎叩三声”则具体描绘了仪式中的动作,增强了画面感。
“寒更报点来山殿”一句通过时间的推移,暗示了一种等待与期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清晨的寒冷。接下来的“晓炬分行照柏城”则描绘出晨光初照之下的壮丽景象,并且将自然光线与人造光源(晓炬)相结合,增添了一份神圣与肃穆。
最后,“却下龙门看渐远,金峰高处日微明”两句,则描写了行礼者离开陵寝后回望的景象。龙门作为皇陵的入口,象征着权力和尊严,而“金峰高处日微明”则让人联想到皇权的高度与光辉,以及时间流逝中日光的柔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仪式细节以及时间变化的精彩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靖康建炎事,尝闻诸公言。
志士日夕心,鸣咽声气吞。
新亭五十年,尘埃尚中原。
君王大经略,梦想天河翻。
时情习安宴,未辨酬国恩。
修攘亦有序,此事难遽论。
所要夙昔怀,勿以暮气错。
为公一悲歌,风云澹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