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屏仆从,取径问樵牧。
短松新被冈,青嶂远遮屋。
鸡犬无四邻,日月自两毂。
阿师厌机缘,脱迹谢尘俗。
是心大圆明,一室了具足。
汲泉烹细芽,支铛炊脱粟。
默坐契从三,诸方付藏六。
我来同友生,得饱径眠熟。
稍为微风醒,已叹畏景促。
买山知几时,所惜负松菊。
出郭屏仆从,取径问樵牧。
短松新被冈,青嶂远遮屋。
鸡犬无四邻,日月自两毂。
阿师厌机缘,脱迹谢尘俗。
是心大圆明,一室了具足。
汲泉烹细芽,支铛炊脱粟。
默坐契从三,诸方付藏六。
我来同友生,得饱径眠熟。
稍为微风醒,已叹畏景促。
买山知几时,所惜负松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逸山林的生活情景。开篇“出郭屏仆从,取径问樵牧”表明诗人离开喧嚣的城市,寻找了一条通往深山的道路,并询问樵夫牧童关于深山中的路况。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意境,既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也为后文描写的宁静生活场景做了铺垫。
“短松新被冈,青嶂远遮屋”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一片由短松覆盖的小丘陵,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青色山峰,那些山峰远远地挡在房前,为诗人的居所营造出一种隐秘和宁静的氛围。
“鸡犬无四邻,日月自两毂”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宁静感。这里的“鸡犬无四邻”意味着周围没有村庄,没有鸡鸣狗吠的声音干扰,而“日月自两毂”则形象地表达了时间在这里流转得非常慢,仿佛只有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缓缓移动。
接下来的“阿师厌机缘,脱迹谢尘俗”显示诗人对世间纷争的厌倦,以及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羁绊。这里的“阿师”可能是对某位修行者的尊称,或者是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
“是心大圆明,一室了具足”表达了一种禅宗中追求的心灵状态,即心境澄清、圆满无缺,同时也暗示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汲泉烹细芽,支铛炊脱粟”则是具体描写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他从山涧中取水煮食,用简单的方式烹饪山中的野生植物,如嫩芽等,从容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默坐契从三,诸方付藏六”可能是在描述某种修行或冥想的状态,这里“默坐契从三”意味着静坐达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境界,而“诸方付藏六”则可能是对时间或空间的一种象征性表达,暗示诗人已经超越了世俗的限制。
“我来同友生,得饱径眠熟”表明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上的伙伴,也就是自然,通过与之交流,他感受到了满足和安宁,能够吃饱后就寝,睡得很香甜。
“稍为微风醒,已叹畏景促”则是在说诗人即使是被轻微的风声唤醒,也会感慨时间流逝得太快,这里的景致包括了他对自然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最后,“买山知几时,所惜负松菊”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选择隐逸生活的满意和一些许的遗憾。他可能在某个时候购买了一片山林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地,对于这段宁静生活感到珍惜,但同时也对不能长久拥有这些美好如松树和菊花而感到些许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追求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