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庭冷月逼窗纱,兀坐焚膏隐恨赊。
顾影自怜秋里客,连床分照梦还家。
云山万里经飘梗,霜柝三更正落花。
辜负儿时书味永,寒釭伴我尚天涯。
空庭冷月逼窗纱,兀坐焚膏隐恨赊。
顾影自怜秋里客,连床分照梦还家。
云山万里经飘梗,霜柝三更正落花。
辜负儿时书味永,寒釭伴我尚天涯。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孤灯下的凄凉景象,诗人独自坐在窗前,月光透过窗纱,映照着空寂的庭院,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悲凉的氛围。首句“空庭冷月逼窗纱”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将读者引入一个静谧而又略显孤寂的世界。
接着,“兀坐焚膏隐恨赊”一句,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愁绪。他独自一人,借着油灯的微光,似乎在默默承受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或遗憾。这里的“焚膏”既指油灯的燃烧,也暗喻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顾影自怜秋里客”,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同情与感慨。在秋天这个季节,他仿佛成为了孤独的旅人,独自漂泊,无人相伴。这一句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季节相融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连床分照梦还家”则描绘了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心中仍怀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即使是在梦中,他也渴望回到那个温暖的家,与亲人团聚。这种对家的向往,是许多游子共有的情感体验,增加了诗歌的共鸣性。
“云山万里经飘梗,霜柝三更正落花”两句,通过广阔的自然景观,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在这漫长的旅途中,诗人如同随风飘荡的木梗,无根无依;夜晚的霜柝声与凋零的花瓣,更是增添了秋夜的凄凉与哀愁。
最后,“辜负儿时书味永,寒釭伴我尚天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无奈。尽管曾经在书海中寻得乐趣,但现在只能依靠一盏寒灯陪伴,继续在远方流浪。这一句既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也是对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
综上所述,这首《秋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秋夜孤灯下的游子形象,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与无奈,同时也蕴含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白鸥立雪胫透冷,鸬鹚避风飞不正。
一双野鸭欺晚寒,出没冰河底心性。
绝怜红船黄帽郎,绿蘘青篛牵牙樯。
生愁堕指脱两耳,芦花亦无何许藏。
遣骑前头买乾荻,速烘焰火与一炙。
三足老鸦寒不出,看云诉天天不泣。
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圣处眇安在,谈者一何昜。
注瓦务细巧,岑鼎丧良贵。
群儿有新舌,六学无故意。
向来孟韩息,不有欧苏继。
庸知後死者,未渠乡原弃。
同时鸱鸦噪,并起瓜觜利。
两公察膏盲,与世作姜桂。
挟山初作难,破竹忽乘势。
双明日配月,再立仁与义。
我有香一瓣,恨不生并世。
厥今圣域里,澹叟真守器。
怪来兰玉秀,渠以清白遗。
当家有学林,满腹惟典记。
人间市井言,眼底寇仇视。
独於两公帖,费此半生喜。
麝煤叩山骨,卧听丁丁美。
令我竹林老,亦复拜嘉惠。
敢云赓绝唱,颇欲与兹事。
朝来窗儿夹,尽室问何瑞。
宝帖更新诗,小子汝其志。
《胡英彦得欧阳公二帖,盖训其子仲纯、叔弼之》【宋·杨万里】圣处眇安在,谈者一何昜。注瓦务细巧,岑鼎丧良贵。群儿有新舌,六学无故意。向来孟韩息,不有欧苏继。庸知後死者,未渠乡原弃。同时鸱鸦噪,并起瓜觜利。两公察膏盲,与世作姜桂。挟山初作难,破竹忽乘势。双明日配月,再立仁与义。我有香一瓣,恨不生并世。厥今圣域里,澹叟真守器。怪来兰玉秀,渠以清白遗。当家有学林,满腹惟典记。人间市井言,眼底寇仇视。独於两公帖,费此半生喜。麝煤叩山骨,卧听丁丁美。令我竹林老,亦复拜嘉惠。敢云赓绝唱,颇欲与兹事。朝来窗儿夹,尽室问何瑞。宝帖更新诗,小子汝其志。
https://shici.929r.com/shici/qgxQs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