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清净去繁华,人识王城长者家。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
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
明日若过方丈室,还应问为法来邪。
常修清净去繁华,人识王城长者家。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
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
明日若过方丈室,还应问为法来邪。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佛教僧侣在王城中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清净的精神追求。诗人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将繁华的尘世与静谧的佛堂对立起来,展示出主人公对于佛法的虔诚和执着。
“常修清净去繁华”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修行佛道以达到心灵的清净。紧接着,“人识王城长者家”则是指人们都知道这个在王城中的长者(僧侣)之家,隐含着对此处的尊重和认可。
“案上香烟铺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佛堂内的景象。香烟袅袅升起,如同贝叶一般纯洁;而灯火在莲花之下闪烁,不仅照亮了空间,更映衬出一种精神上的净化。
“持斋已满招闲客,理曲先闻命小娃”则是说僧侣在斋戒(佛教禁食仪式)完成后,便邀请过往的行人进来,同时通过小孩传递消息,这里体现了佛家的慈悲与平等精神。
最后,“明日若过方丈室,還應問為法來邪”表达了对第二天将要到来的法师(高僧)的期待和尊重,以及对于正法的寻求和探讨,是出于真诚还是好奇,这里留下了一丝悬念。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平和与自得,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佛教文化的认同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