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奇及牛渚,穷幽入鬼隙。
毕世谁能知,知之复何益。
春至花妍娟,春去花落魄。
花开复花谢,明明大道迹。
块然藐中处,但伤彼岸隔。
不传者已死,会心在晨夕。
豁然识此机,应悲逝者迫。
探奇及牛渚,穷幽入鬼隙。
毕世谁能知,知之复何益。
春至花妍娟,春去花落魄。
花开复花谢,明明大道迹。
块然藐中处,但伤彼岸隔。
不传者已死,会心在晨夕。
豁然识此机,应悲逝者迫。
这首诗《训士吟(其七)》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自然与时间流转的深刻感悟。
首句“探奇及牛渚,穷幽入鬼隙”描绘了探索未知、追求极致的旅程,隐喻人生的探索与追求。接着,“毕世谁能知,知之复何益”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人的一生是否值得追求知识与真理?这种追求又是否真的有意义?
“春至花妍娟,春去花落魄”以自然界的变化比喻人生的盛衰更迭,春花的盛开与凋零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接下来,“花开复花谢,明明大道迹”进一步强调了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同时也暗示了追求真理的道路虽明,却也充满了轮回与反复。
“块然藐中处,但伤彼岸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感慨,即使内心深处渴望达到某种境界,却往往被现实的障碍所阻隔。“不传者已死,会心在晨夕”则指出真正的智慧和理解并非通过言语或文字传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点滴体会。
最后,“豁然识此机,应悲逝者迫”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对逝去的生命表示了深深的惋惜。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和象征手法,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自然法则以及个人与宇宙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存在的终极追问。
碧月出沧海,隐跃江波间。
清辉翳微云,流光自澹闲。
星辰烂然明,河汉有薄寒。
感彼高楼人,循阶独盘桓。
俯仰万古事,喟然悽心肝。
岂独伤别离,颇惜良会难。
急欲慷慨舞,涕出已汍澜。
下帷且归眠,久寐不能安。
伏枕屡辗侧,哀感已万端。
梦见素心人,紫衣而锦襕。
抚琴共笑言,永誓结古欢。
赠我青玉函,怜我缟衣单。
魂梦方欢娱,天鸡夜已阑。
揽衣起徘徊,长夜浩漫漫。
仰首视玉衡,俯首倚阑干。
老来贫困实堪嗟,寒气偏归我一家。
无被夜眠牵破絮,浑如孤鹤入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