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烹茶石鼎烟,桐阴日午且高眠。
不雕朽木虽鸣鼓,无碍仍称言语贤。
童子烹茶石鼎烟,桐阴日午且高眠。
不雕朽木虽鸣鼓,无碍仍称言语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高雅的生活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逸之士的生活情趣与精神境界。
首句“童子烹茶石鼎烟”,以“童子”这一角色引入,点明了活动的进行者是年幼的仆人,而“烹茶石鼎烟”则描绘出一幅茶香四溢、烟雾缭绕的画面,既体现了茶艺的精致,也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这里的“石鼎”不仅指代了煮茶的器具,也象征着自然与古朴之美。
次句“桐阴日午且高眠”,进一步展示了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在正午时分,阳光透过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主人公选择在此时休息,享受片刻的宁静与安逸。“高眠”二字不仅表现了其生活的悠闲自得,也暗示了对尘世喧嚣的超脱。
后两句“不雕朽木虽鸣鼓,无碍仍称言语贤”,则是对隐逸之士精神品质的赞美。前一句“不雕朽木虽鸣鼓”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朽木”比作那些外表看似无用之人,即使他们发出声音(鸣鼓),也不会被重视或欣赏。这表达了诗人对真正价值和内在美的推崇,即真正的智慧和美德不会因为外在的条件而被忽视。
后一句“无碍仍称言语贤”则强调了即便是在日常的交谈中,这样的隐逸之士也能展现出其高尚的品德和智慧,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充满着教益和启迪,如同贤者的言语一般,能够影响和启发他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物精神品质的赞颂,展现了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和对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