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雨甘重茧,瞻天剧戴盆。
无才修政事,有腼傍祠门。
马足盘山肋,泉声漱石根。
云霓如响答,蘋藻愿星奔。
乞雨甘重茧,瞻天剧戴盆。
无才修政事,有腼傍祠门。
马足盘山肋,泉声漱石根。
云霓如响答,蘋藻愿星奔。
这首诗描绘了在干旱时期,诗人赵鼎臣前往骑立山祈求降雨的场景。首句“乞雨甘重茧”以“甘重茧”比喻对雨水的渴望,形象地表达了干旱之下的急切心情。接着,“瞻天剧戴盆”运用夸张手法,将仰望天空比作戴着盆子,生动展现了人们在干旱中对雨水的极度期盼。
“无才修政事,有腼傍祠门”两句,诗人自谦无能为政,却依然虔诚地来到神祠前祈祷,体现了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接下来,“马足盘山肋,泉声漱石根”描绘了前往神山的艰难旅程,马蹄踏过山脊,泉水在岩石缝隙间潺潺流淌,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氛围。
最后,“云霓如响答,蘋藻愿星奔”表达了诗人对降雨的强烈期待,仿佛云霓回应着他的祈求,而蘋藻(水生植物)也如同向星辰奔去,象征着人们对于雨水的热切盼望和虔诚之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人类面对自然现象时的复杂情感。
露蝉声里凉生早,栏杆绕花红整。
听竹敲秋,因苔划句,忘了蓬窗灯冷。眠鸥梦醒。
正放鸭桥边,一丝风定。
环佩来耶,珊珊疑有水仙听。年来我亦愁病。
吟朋萍散了,闲却游兴。
鸥社盟秋,凫灯梦雨,只有一襟秋剩。丝丝瘦影。
怕照见湖波,鬓儿难称。独写相思,露塘风又紧。
廿四桥头步。听箫声、等闲吹过,良宵三五。
偷向十三楼上望,漫掩四围朱户。
吹好梦、十年一度。
数遍巫山峰二六,第一峰、留作行云路。
双星照,七襄渡。三三径里三生谱。
傍花前、栏杆六曲,三弦同诉。
谈到绿腰花十八,半晌魂销色舞。
添八字、一痕眉妩。
世六鸳鸯分四角,早二分明月三更鼓。
且莫把,四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