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路口别多时,尚逐尘劳觉已非。
野寺苍松虚鹤梦,洞门芳草待人归。
传灯塔里留僧偈,说法堂前有佛衣。
日暮肩舆独乘兴,昙花琪树正依依。
南华路口别多时,尚逐尘劳觉已非。
野寺苍松虚鹤梦,洞门芳草待人归。
传灯塔里留僧偈,说法堂前有佛衣。
日暮肩舆独乘兴,昙花琪树正依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南华路后的深刻感悟与自然景色的美丽。首句“南华路口别多时,尚逐尘劳觉已非”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离开南华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厌倦,暗示了心灵的觉醒与解脱的渴望。接着,“野寺苍松虚鹤梦,洞门芳草待人归”描绘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苍松与鹤梦象征着超脱与自由,而洞门与芳草则预示着等待与希望,体现了诗人对回归自然、寻找内心平静的向往。
“传灯塔里留僧偈,说法堂前有佛衣”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传灯塔与僧偈、说法堂与佛衣,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也寓意着智慧的指引和内心的净化。最后,“日暮肩舆独乘兴,昙花琪树正依依”以日落时分的景象收尾,肩舆(轿子)的孤独行走与依依不舍的昙花琪树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诗人独自游历的自在与洒脱,又蕴含了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内心的深深依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信仰的独到见解,以及在繁华世界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