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畔汇清黄,仰溯涂山疏瀹方。
端拱九重遑自逸,畴咨万姓切如伤。
惟斯继述诚应勖,亦曰流连慎戒荒。
高堰重蒙皇考建,千秋淮郡倚金汤。
御碑亭畔汇清黄,仰溯涂山疏瀹方。
端拱九重遑自逸,畴咨万姓切如伤。
惟斯继述诚应勖,亦曰流连慎戒荒。
高堰重蒙皇考建,千秋淮郡倚金汤。
此诗以“恭依皇祖览淮黄诗韵”为题,出自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之手。全诗通过对御碑亭旁汇聚的清黄之水的描绘,引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考。
首联“御碑亭畔汇清黄,仰溯涂山疏瀹方”,开篇即以御碑亭为背景,描绘了清澄的水流汇聚其旁的景象,同时借“涂山疏瀹”这一典故,暗示着历史的清洗与变革。这里的“清黄”不仅指颜色,更蕴含着清明与辉煌之意,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
颔联“端拱九重遑自逸,畴咨万姓切如伤”,进一步深化主题。乾隆皇帝以“端拱九重”自喻,表示自己虽居高位,却不敢稍有懈怠,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治理和百姓的疾苦。“遑自逸”表达了他勤政爱民的决心,“畴咨万姓切如伤”则强调了他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帝王的仁政思想。
颈联“惟斯继述诚应勖,亦曰流连慎戒荒”,在此联中,乾隆皇帝强调了继承先人事业的重要性,并以此勉励自己要不断努力,同时也告诫自己要警惕沉溺于安逸之中,避免荒废政务。这两句既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国家治理的深刻反思。
尾联“高堰重蒙皇考建,千秋淮郡倚金汤”,最后以淮河上的高堰为例,赞美先帝的英明决策,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高堰的建立,不仅保护了淮郡的安全,更是先帝智慧与功绩的象征,寓意着国家的稳固与繁荣。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结合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展现了乾隆皇帝对历史的敬畏、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治国理政的深思熟虑。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清代帝王诗作的特点。
看白榆历历近秋河,玉露洒空庭。
问羁人独夜,故园归梦,几度魂惊。
屈指旧时文社,良友半凋零。
遥想孤吟处,瘴黑岚青。
当日江楼送别,记琼筵酒罢,慷慨扬舲。
知天涯近来,诗句比南金。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翠羽价非轻。
衡门下、迟君偃仰,菰饭莼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