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堂上亲,空树堂下草。
夏来风雨繁,离披数丛老。
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
不见堂上亲,空树堂下草。
夏来风雨繁,离披数丛老。
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
这首诗名为《萱草》,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通过“萱草”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忧愁。
首句“不见堂上亲,空树堂下草”,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诗人无法在堂上见到亲人,只能看到堂下的树木长满了荒草。这既是对现实境遇的描述,也是对失去亲人的哀悼。树木与草的对比,暗示了生命的消逝与自然的永恒,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痛。
接着,“夏来风雨繁,离披数丛老”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萧瑟与时间的无情。夏日的风雨频繁来袭,使得原本茂盛的萱草变得零落不堪,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这里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日暮欲忘忧,搴芳转伤抱”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在黄昏时分,诗人试图通过采摘鲜花来排遣心中的忧愁,但反而更加触动了内心的伤感。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在寻求解脱的同时,却难以摆脱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综上所述,《萱草》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失去亲人的哀思以及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萱草作为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不仅承载了诗人的情感寄托,也成为了一种象征,寓意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金鸦喷火炎尘红,昼长兀居图史丛。
有客过我如清风,忽惊秋凉生坐中。
词澜分得西江雄,少年旅游江以东。
铗歌声断囊未空,自喜知己多名公。
吟边点染物态工,凤台烟雨山涳濛。
绿鬓晓映青镜铜,出门路与云海通。
翩然野鹤超樊笼,便欲献策明光宫。
夜梦慈亲泪两瞳,更有祖庭垂白翁。
迢迢千里心有忡,寄书不见南飞鸿。
林皋一叶飘梧桐,飞云在眼催归篷。
到家问安滫瀡充,重整香芸辟蠹虫。
翠筠绕屋声玲珑,直节珍材无与同。
截玉上献妙有功,协律不下嶰谷筒。
一吹瑞凤降碧穹,再吹三吹和气融。
四吹五吹年谷丰,六吹成奏帝德崇。
终于九奏四海唐虞隆。
《送易德辉》【明·陶安】金鸦喷火炎尘红,昼长兀居图史丛。有客过我如清风,忽惊秋凉生坐中。词澜分得西江雄,少年旅游江以东。铗歌声断囊未空,自喜知己多名公。吟边点染物态工,凤台烟雨山涳濛。绿鬓晓映青镜铜,出门路与云海通。翩然野鹤超樊笼,便欲献策明光宫。夜梦慈亲泪两瞳,更有祖庭垂白翁。迢迢千里心有忡,寄书不见南飞鸿。林皋一叶飘梧桐,飞云在眼催归篷。到家问安滫瀡充,重整香芸辟蠹虫。翠筠绕屋声玲珑,直节珍材无与同。截玉上献妙有功,协律不下嶰谷筒。一吹瑞凤降碧穹,再吹三吹和气融。四吹五吹年谷丰,六吹成奏帝德崇。终于九奏四海唐虞隆。
https://shici.929r.com/shici/qnWTDA.html
三更鸣雨,湿透桃花脸。
珠箔未登钩,早飘落、猩红数点。
碧云如梦,人去巳无踪;
金泥凤,玉蟠龙,寂寞蛛丝检。
玄华柔软,总被秋霜染。
永夜拥寒衾,耿青镫、膏凝晕闪。
铜壶漏水,应是接天河;
一声去,一声来,空把重门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