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盈耳间,一派水潺潺。
意不随声尽,心应与物闲。
宿云穿窦出,飞鸟御风还。
却喜无人识,支颐看远山。
洋洋盈耳间,一派水潺潺。
意不随声尽,心应与物闲。
宿云穿窦出,飞鸟御风还。
却喜无人识,支颐看远山。
这首诗《听琴》由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作,描绘了诗人沉浸于琴声之中的宁静心境。首句“洋洋盈耳间,一派水潺潺”以流水潺潺的自然景象为喻,引出琴声的美妙与悠扬,仿佛那琴音在耳边回荡,如同清泉流淌,给人以心灵的洗涤。
接着,“意不随声尽,心应与物闲”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与琴声的共鸣,琴声虽止,但余音绕梁,其意境却在心中久久回响,心灵因此而得到宁静与自由,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泊心境。
“宿云穿窦出,飞鸟御风还”运用自然界的景象来进一步渲染这种超然的境界。宿云从山洞中穿出,象征着隐逸与自由;飞鸟乘风而归,寓意着心灵的回归与和谐。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却喜无人识,支颐看远山”则表达了诗人独享这份宁静与美的喜悦。在无人打扰的环境中,诗人独自欣赏着远处的山景,这份孤独中的满足与自在,正是他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音乐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
士有当世志,谁肯专诗名。
自古巧文字,与道关废兴。
倾座听君语,雄辨穷粗精。
目中无全牛,肯綮技未经。
胡为趁风月,候虫相与鸣。
静夜诵佳什,泠然如梦醒。
瘦语自腴泽,险句自稳平。
譬彼有源水,随流作幽清。
奇抱叹皓首,败屋挑寒灯。
天运岂其然,人力非所能。
我读渊明诗,悠悠千古情。
衔觞岂好饮,采菊非餐英。
何时共皋益,赓歌在虞庭。
岁功巧结束,物与七反丹。
应嫌青女妒,摇落空人寰。
耀钗云髻里,点粉黛眉间。
香色亦几何,小有即大还。
艳阳费浮花,微阳惜真韵。
月窟占奇芬,天根关大分。
冰雪又催年,自此接新运。
泰华与秋毫,巨细非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