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静心常爽,凭高兴愈孤。
山云长掩翠,原火渐焚枯。
雨竹双妃泪,霜松四皓须。
犹嫌望中隘,思泛洞庭湖。
好静心常爽,凭高兴愈孤。
山云长掩翠,原火渐焚枯。
雨竹双妃泪,霜松四皓须。
犹嫌望中隘,思泛洞庭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寂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云、原火、雨竹、霜松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首句“好静心常爽”,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内心的宁静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清爽。接着,“凭高兴愈孤”一句,似乎在说,当心灵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反而会感到更加孤独,这种孤独感并非消极,而是对内心世界深刻探索的一种体现。
“山云长掩翠,原火渐焚枯。”这两句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翠绿被遮掩的景象,以及原野上火焰渐渐吞噬枯萎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变迁,也暗含着生命的循环与消逝的主题。
“雨竹双妃泪,霜松四皓须。”这里将雨中的竹子比作哭泣的女子,霜下的松树则像是白须老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凄美与沧桑感。
最后,“犹嫌望中隘,思泛洞庭湖。”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不满,渴望更广阔的视野,甚至想要乘舟游历洞庭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宽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孤独的深刻体验,以及对广阔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它山堰,堰在四明之鄞县。
一条水出四明山,昼夜长流如白练。
连接大江通海水,咸潮直到深潭里。
淡水虽多无计停,半邑人民田种费。
大和中有王侯令,清优为官立民政。
昨因祈祷入山行,识得水源知利病。
棹舟直到溪岩畔,极目江山波澜漫。
略呼父老问来由,便设机谋造其堰。
迭石横铺两山嘴,截断咸潮积溪水。
灌溉民田万顷馀,此谓齐天功不毁。
民间日用自不知,年年丰稔因阿谁。
山边却立它神庙,不为长官兴一祠。
本是长官治此水,却将饮食祭閒鬼。
时人若解感此恩,年年祭拜王元炜。
山下花岩会,松间水积深。
晚荷交乱影,疏竹引轻阴。
云散千岩暮,风生万木吟。
循涯通妙理,步胜获幽寻。
望鸟知无迹,看猿欲学心。
浮荣指西景,微尚寄东岑。
待月开山合,闻钟出石林。
波文摇翠壁,蝉响续幽琴。
永日陪霜简,通宵听梵音。
机閒任情性,道胜等浮沉。
赏异方终古,佳游几度今。
自然轻执简,宁敢忘抽簪。
过见心皆妄,驱驰力未任。
从来谢公意,山水爱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