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皮骨走红尘,回首杨朱倍怆神。
老去垂缰今已晚,出门有路即通津。
半生皮骨走红尘,回首杨朱倍怆神。
老去垂缰今已晚,出门有路即通津。
这首诗是明代邹元标所作的《别无念禅师(其三)》。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刻感悟。
首句“半生皮骨走红尘”,开篇即点明了人生的艰辛与奔波,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历经半生,饱经风霜,犹如在红尘中漂泊的皮骨,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和反思。
次句“回首杨朱倍怆神”,借用了古代哲学家杨朱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回首过去时内心的悲痛与哀伤。杨朱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为我”、“贵己”,但在此处,诗人通过“倍怆神”一词,暗示了对人生选择的反思和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第三句“老去垂缰今已晚”,诗人以“垂缰”这一形象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状态。这里的“垂缰”既指年老后对权力、地位的放弃,也暗含了对过去未能把握机会、未能实现理想的一种遗憾与无奈。
最后一句“出门有路即通津”,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诗人给出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勇于迈出步伐,总能找到前进的道路,寓意着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仍有追求与改变的可能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以及在面对岁月流逝、人生选择时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过去的深深眷恋,也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思。
上天不难知,好恶与我一。
方其未定间,人力破阴骘。
小忍待其定,报应真可必。
季氏生而仁,观过见其实。
端如柳下惠,焉往不三黜。
天有时而定,寿考未易毕。
儿孙七男子,次第皆逢吉。
遥知设罗门,独掩悬罄室。
回思十年事,无愧箧中笔。
但愿白发兄,年年作生日。
一朵乌云起天末,倏忽长驱半天阔。
云头到处急雨来,雨脚错落飞河魁。
吹以南箕更豪横,打窗喷壁催吟咏。
恰惊瓦上碎珠跳,已快檐前银竹映。
平生不识南箕状,且看平畴翻翠浪。
恍然立我三湘间,欲著扁舟相跌宕。
风回雨霁天地新,良苗斗觉添精神。
天意更看七八月,明年无处可打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