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佛见佛,佛无异见。如法说法,法无异说。
只如鸦鸣鹊噪,莺啼燕语,是有异说,是无异说。
如佛见佛,佛无异见。如法说法,法无异说。
只如鸦鸣鹊噪,莺啼燕语,是有异说,是无异说。
这首诗以禅宗的问答形式展开,探讨了佛与法、异与同的哲学议题。诗中运用了自然界的鸟鸣声作为比喻,巧妙地引出对世间现象本质的思考。
“如佛见佛,佛无异见。”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佛见到其他佛时,并不会产生不同的见解或认识,因为佛的本质是一致的,没有分别心。这体现了佛教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思想,强调了内在的平等和统一性。
“如法说法,法无异说。” 这部分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佛法的教导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这强调了佛法的普适性和不变性,即无论何时何地,佛法的真理都是恒定不变的。
“只如鸦鸣鹊噪,莺啼燕语,是有异说,是无异说。” 这句话通过自然界中不同鸟类的叫声来对比,指出自然现象虽然各不相同(有异说),但本质上它们都遵循着自然规律(无异说)。这里隐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尽管表面现象千差万别,但背后总有统一的法则或原理在支配,正如佛法揭示的宇宙真理一样,虽看似复杂多变,实则有一条不变的真理贯穿其中。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学中的核心概念——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寻找到不变的真理。它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
世多不平事,天意难遍雠。
已有风雨声,飒飒生梧楸。
万鸿下寥阔,静女方闭楼。
低蹙蛾眉青,黯若枯猿愁。
赴选供下御,六宫迥无俦。
颇怜西家施,逝作江湖游。
荧荧孤灯光,兀兀两人影。
万竹环屋喧,风止亦不静。
君心薄九霄,我怀落千顷。
我为朱鳞翔,君为元鹤警。
阊阖摩云旓,其光动瀴溟。
斗阁绝缘依,坐有六合迥。
敢作虚无逃,相期在素秉。
帘影转绿萝,夜气极清耿。
移帆指平漾,湖色开犹微。
稍稍拓新苇,渐渐藏绿漪。
遥山各横睐,流媚秋烟姿。
初阳澹与射,百变无定仪。
怀人致幽怆,揽景愁馀菲。
孤塔苦无傍,断雁时来飞。
倘闻帝子乐,寒浒扬灵旗。
天裳被萝叶,愿慰区区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