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马覆山黑,旌旗垂野红。
问远谁当行,太守临蜀中。
太守时之豪,学博文章工。
人事未称遂,崎岖已巴东。
公年方六十,皎皎头如童。
不服何首乌,自有夜气充。
丹田芙蕖开,馀光发形容。
推此见治民,亦与治身同。
以静镇浮躁,以仁苏疲癃。
一夫无向隅,四野常年丰。
间出作遨头,伐击鼓与钟。
远民生爱敬,有古循吏风。
岂止招学徒,区区继文翁。
鞍马覆山黑,旌旗垂野红。
问远谁当行,太守临蜀中。
太守时之豪,学博文章工。
人事未称遂,崎岖已巴东。
公年方六十,皎皎头如童。
不服何首乌,自有夜气充。
丹田芙蕖开,馀光发形容。
推此见治民,亦与治身同。
以静镇浮躁,以仁苏疲癃。
一夫无向隅,四野常年丰。
间出作遨头,伐击鼓与钟。
远民生爱敬,有古循吏风。
岂止招学徒,区区继文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太守临行前夕的场景和心境。开篇“鞍马覆山黑,旌旗垂野红”两句,营造出一幕宏伟壮观的送别图景,军马聚集、旗帜飘扬,显示了太守的地位与权威。
接着“问远谁当行,太守临蜀中”表明诗人对太守即将赴任之地——蜀中的关切。太守被描绘为一位学识渊博、文章精工之人,其“公年方六十,皎皎头如童”则突显出其精神状态的矍铄与外表的青春。
在“不服何首乌,自有夜气充。丹田芙蕖开,馀光发形容”中,诗人通过对太守内修功夫的描写,显示了他对养生之道的精通和对生命力的珍视。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养生、修身的重视。
接下来的“推此见治民,亦与治身同。以静镇浮躁,以仁苏疲癃”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守治理之道的期待和信任,将其治理国家的智慧比作于个人修养身心,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一夫无向隅,四野常年丰。间出作遨头,伐击鼓与钟”则描绘了一位太守带来的和平与繁荣,以及他在军事上的英明决策和行动。
最后,“远民生爱敬,有古循吏风。岂止招学徒,区区继文翁”表达了诗人对太守深受百姓爱戴的赞赏,并且认为其不仅能吸引学者,更有可能延续文人的精神遗产。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和场景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于治理与养生哲理的阐述,展现了诗人对于太守品德、才华及政绩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