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鼓祈神,姑妇争迎,马头令娘。
看南房夜火,黄芦纤箔,东墙晓露,素手提筐。
任是苏杭,三眠八绩,未抵湖州绿叶香。
西陵后,痛桥陵已矣,何处亲桑。人间不废玄黄。
料难掩朱丝白䌰光。
把万端经纬,向人倾吐,双生羽翼,任尔飞扬。
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
将余绪,为岩廊补就,衮绣衣裳。
箫鼓祈神,姑妇争迎,马头令娘。
看南房夜火,黄芦纤箔,东墙晓露,素手提筐。
任是苏杭,三眠八绩,未抵湖州绿叶香。
西陵后,痛桥陵已矣,何处亲桑。人间不废玄黄。
料难掩朱丝白䌰光。
把万端经纬,向人倾吐,双生羽翼,任尔飞扬。
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
将余绪,为岩廊补就,衮绣衣裳。
这首词以蚕事为题材,通过描绘祈神、采桑的场景,展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气息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赞美。开篇"箫鼓祈神,姑妇争迎,马头令娘",形象地刻画了妇女们热烈欢迎蚕神的热闹场面,体现出对蚕桑丰收的期盼。
"看南房夜火,黄芦纤箔,东墙晓露,素手提筐",通过细节描绘,展现出妇女们在月夜下忙碌采桑的情景,以及清晨露水中的辛勤劳动。接下来,词人以"未抵湖州绿叶香"一句,赞美湖州的桑叶品质,暗示当地蚕业的繁荣。
"西陵后,痛桥陵已矣,何处亲桑",借西陵(古代帝王陵墓)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农耕文明的怀念,同时也暗含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感慨。
下半部分,词人宕开一笔,"人间不废玄黄",指出尽管时代更迭,但蚕桑文化仍在延续。"料难掩朱丝白䌰光",赞美蚕丝的光泽,象征着勤劳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的富饶。"万端经纬,向人倾吐,双生羽翼,任尔飞扬",运用比喻,赞美蚕丝的精细和纺织技艺的高超。
最后,词人以诸葛亮的典故收尾,"诸葛忠清,有桑八百,功在成都濯锦江",赞扬诸葛亮的勤政爱民,同时也寓言自己希望传承蚕桑文化,为国家做出贡献,"将余绪,为岩廊补就,衮绣衣裳",表达了词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国家兴盛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词语言生动,情感深沉,既描绘了蚕桑劳作的场景,又寄寓了作者的情感与理想。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馀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