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读南华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其十四)田子方》出自明代诗人郭之奇之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探讨人生哲理与道德修养。
首句“使人意消,全德君子”,开篇即点明君子之德,使人心生敬仰,引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接着,“人貌而天,道存目指”则强调了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指出真正的君子不仅表现在外在的仪表上,更在于其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内心的世界。
“一规一矩,何足观视”通过对比,强调了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规则,达到更高的境界。“一虎一龙,应从鞭箠”则进一步阐述了权力与自由的关系,说明即使是强大的力量也需遵循一定的约束。
“绝尘而奔,交臂失趾”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在追求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挑战。“萌乎所生,归乎所止”表达了生命从诞生到终结的自然规律,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一止一生,或为之纪”揭示了生命循环的奥秘,指出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并非绝对,而是由内在的意志所决定。“游心物初,宁令心死”强调了心灵的自由与独立,即使面对生死,心灵也不应被束缚。
“祸福存亡,怒哀乐喜”反映了人生的复杂多变,指出在面对各种情感与境遇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平衡至关重要。“变不易常,其胸若水”则强调了适应变化的能力,如同水一般随形而变,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灵活。
“至阴天出,至阳地起”通过自然现象的描述,寓意了道德与智慧的显现,指出在不同的环境下,道德与智慧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二者交和,至人游是”强调了道德与智慧的和谐统一,只有达到这种状态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奥秘。
“百体为尘,百年犹滓”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指出个体的生命如同尘埃般微不足道,但精神的传承却能超越时间。“抱一而同,至乐至美”强调了内在精神的统一与和谐,指出真正的快乐与美好源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彼何世民,少见多訾”通过对比,指出在世间的纷扰中,保持独立思考与判断的重要性。“一夫立门,一夫钓涘”通过形象的描绘,强调了个人选择与行动的力量,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有所作为。“鲁国一儒,周初一士”通过历史人物的引用,强调了道德与智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扬。
“千变不穷,诸侯群迩”表达了对社会变迁与道德观念的深刻洞察,指出道德与智慧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具有永恒的价值。“槃礴解衣,方称画史”通过艺术创作的比喻,强调了道德与智慧在艺术表达中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艺术家能够通过作品传达深刻的道德与智慧。
“临渊履危,忽遗射矢”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强调了在面对困难与危险时,保持冷静与智慧的重要性。“孙叔尹荆,三仕三已”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强调了在政治生涯中的坚守与放弃,指出真正的政治家能够在权势面前保持自我,不为名利所动。
“凡君亡凡,存吾亡彼”通过对比,强调了在权力与自由之间的抉择,指出真正的领导者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而非个人的欲望。“由斯而言,万物皆累”通过总结,强调了道德与智慧在万物中的普遍性,指出在任何领域中,道德与智慧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导原则。
“物成必亏,道成孰毁”通过辩证法的思考,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指出在道德与智慧的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挑战与困难,但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促使人们不断进步与成长。
综上所述,《读南华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其十四)田子方》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深入探讨了人生哲理、道德修养、智慧与自由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各种境遇时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与道德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