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作秦相,变诈如狐狸。
奸风长浇伪,仁义不足施。
苏秦复继起,谈辨誇雄词。
乾坤何扰扰,正气有醇醨。
颓波一泛滥,民生正堪悲。
吁嗟鬼谷子,吾欲诛其魑。
张仪作秦相,变诈如狐狸。
奸风长浇伪,仁义不足施。
苏秦复继起,谈辨誇雄词。
乾坤何扰扰,正气有醇醨。
颓波一泛滥,民生正堪悲。
吁嗟鬼谷子,吾欲诛其魑。
此诗《感兴二十一首(其六)》由元代诗人叶懋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张仪和苏秦的描绘,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于正气与邪风、仁义与变诈之间冲突的深刻思考。
首句“张仪作秦相,变诈如狐狸”,以张仪的狡猾多变比喻其政治手段,暗示了在权力游戏中,智谋与欺诈往往胜过正直与仁义。接着,“奸风长浇伪,仁义不足施”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的道德原则难以得到实践,虚假与欺骗成为了主流。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到苏秦的继起,通过“谈辨夸雄词”描绘了另一位善于言辞、擅长夸大其词的政治家形象,与张仪形成对比,暗示了在权力斗争中,言辞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乾坤何扰扰,正气有醇醨”两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混乱状态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正直之气与邪恶之气并存的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最后,“颓波一泛滥,民生正堪悲”揭示了这种风气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深切同情。
“吁嗟鬼谷子,吾欲诛其魑”一句,以鬼谷子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智者,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传授或利用欺诈之术者的批判,希望清除这些危害社会的“魑魅”。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行为与社会风气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沦丧、正气难存的社会现象的忧虑与思考,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