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重来发已星,八年归老卧漳滨。
似曾相识满天下,不信怜渠未有人。
一去重来发已星,八年归老卧漳滨。
似曾相识满天下,不信怜渠未有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说友所作的《临安邸中即事且谢诚斋惠诗十二首》中的第四首。袁说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历经沧桑的人物形象。"一去重来发已星",通过"发已星"这一意象,暗示了主人公离家已久,岁月如梭,白发已生,流露出时光荏苒的感慨。"八年归老卧漳滨"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在外漂泊多年,最终老迈归乡,只能在漳滨之地度过余生的境况。
"似曾相识满天下"表达了主人公对人世沧桑的感叹,他感到曾经熟悉的人和事如今遍布天下,但人事已非,物是人非,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寂寥感。"不信怜渠未有人"则流露出主人公对自己是否还有被理解和怜悯的疑问,透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越中开道院,种竹已成林。
远路诗篇积,离筵酒盏深。
海潮三万里,月晕一千寻。
同是殊乡客,何堪送别心。
三茅观头老梅树,梅边更有长藤古。
谁持此画江西来,大瀛海中吕道士。
藤枯一似蛟龙县,梅瘦饱受冰霜缠。
柯支不逐浮世换,根柢直与扶桑连。
传闻茅盈亲手植,坐使草木皆成仙。
宋朝渡江一百年,世人不到吴山巅。
岂知二物阅兴废,及见渤澥成桑田。
战争揖让等黄土,展卷血泪何涟涟。
吾郡紫玄洞,程生远游遨。
别怀不可写,听我哀弦操。
兹山东南胜,秀色凌空高。
细路积霜雪,长林带湍涛。
天雷震汹汹,飞瀑鸣滔滔。
文豹昼深伏,穷猿夜嗷嘈。
行行发犹咏,陟险无乃劳。
昔绕洞空脚,天风入衣袍。
王乔不可见,使我心忉忉。
余本尚疏放,夙志思林皋。
何当绝埃壒,高举乘鲸鳌。
颉颃飞霞佩,不必烦圭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