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坐来晚,蒸藜一饭余。
僧归云起后,农罢月生初。
单处唯忧病,穷居赖剩书。
田家欣雨足,吾意始安居。
茅屋坐来晚,蒸藜一饭余。
僧归云起后,农罢月生初。
单处唯忧病,穷居赖剩书。
田家欣雨足,吾意始安居。
这首明代诗人张掞的《村居杂赋四首(其三)》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朴素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茅屋坐来晚”展现了诗人傍晚时分坐在简陋茅屋的情景,透露出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接下来,“蒸藜一饭余”写的是晚餐后简单的一餐,藜菜虽粗,却足以果腹,体现了生活的艰辛但满足。
“僧归云起后,农罢月生初”两句通过僧人归去和农夫歇息,描绘了村庄的宁静与祥和,以及自然界的和谐变化。夜晚的降临,月光洒落,更显静谧。
“单处唯忧病,穷居赖剩书”表达了诗人独处时对健康的忧虑,以及在贫困生活中书籍成为精神寄托,反映出读书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田家欣雨足,吾意始安居”写的是农民对雨水丰沛的喜悦,这不仅意味着丰收的希望,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安定与满足。整首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流露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梅兄随遇处,在水涯山巅。
或有近行路,不惹人爱怜。
俨如敬而远,惟恐迫我前。
或有近人居,不傍门户边。
仍多向贫家,不为华屋牵。
香不祈人闻,芳不取世妍。
似此性孤洁,秋毫绝萦缠。
彼有不知者,乃谓花莫先。
折之贮玉瓶,已是伤其天。
更大开苑囿,和根以之迁。
反指荣得地,带露泪自涟。
浸违山林意,岂其本性然。
和羹尚不愿,其馀安足言。
但愿复反本,同盟松竹坚。
西湖之孤山,犹嫌朝市喧。
上对玉辉山,下临珠媚渊。
外此唯雪月,往来许周旋。
三友共一笑,岁寒同百年。
虽与世落落,自分安其偏。
琼海收兵玉帐閒,又移斋舰溯涪湾。
三边形势全凭蜀,四路封疆半是山。
魏将旧闻侵剑阁,汉兵今欲卷函关。
细倾瑞露论西事,想在元戎指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