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正是最愁时,泪作空濛细雨丝。
春色欲寻无处所,莺花不遣恨人知。
清明正是最愁时,泪作空濛细雨丝。
春色欲寻无处所,莺花不遣恨人知。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哀愁情绪,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对春逝的感慨。
首句“清明正是最愁时”,点明了时节与情感的契合,清明节本是祭扫先人、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却也是万物复苏后的一份寂寥与哀思交织的时刻,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
次句“泪作空濛细雨丝”,将诗人的眼泪比作清明时节的细雨,形象地表达了泪水如雨般绵绵不绝,渲染出一种哀伤而朦胧的氛围。这里的“空濛”二字,不仅描绘了雨势的轻柔与广阔,也暗示了情感的深远与难以言表。
第三句“春色欲寻无处所”,转折中透露出对春天美好景象的追寻与失落。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人心中,美好的时光仿佛已不可寻,流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感伤。
最后一句“莺花不遣恨人知”,以“莺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事物,但它们并未能传达诗人的哀愁与遗憾,暗示了外界的欢乐与诗人的内心痛苦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句话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孤独与哀愁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织,深刻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哀悼,以及在春尽之时难以排遣的愁绪。语言含蓄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底蕴。
丈夫不爱死,成仁心所安。
殒身苟无故,哀哉徒自残。
水能杀人人共知,公独茫然狂以痴。
黄河渺渺无津涯,乃欲绝流而渡之。
公也溺死人谁悲,世路如何,险恶实多?
平地倏忽,滔天风波。利淫欲饵,孰知其佗?
不见不闻,纵横网罗。
固不必如公之痴,可揕以鱼中之铍,亦不必如公之狂,可禽以伏甲之觞。
眼前言笑百媚出,宁知兵刃罗心肠。
公无渡河河无津,箜篌一曲愁杀人。
平生无他长,不受世束缚。
贫贱与富贵,殊未改其乐。
造物欲穷之,相戏亦颇虐。
守边向南荒,建国就朔漠。
三年气难挫,一举若孤鹤。
蚁封水曲间,驰骋等寥廓。
何曾顾鸿鹄,况乃语燕雀。
惟老不可避,俯首羁朽索。
老去终未甘,无使怀抱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