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其一》
《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其一》全文
宋 / 张元干   形式: 七言绝句

净因曾识楷山东,担板因缘古佛风。

后代儿孙仰孤硬,能超五位见芙蓉。

(0)
翻译
因为曾在楷山遇到过清净因缘,他的生活就像古佛般简朴
后世子孙敬仰他的刚毅独立,能超越五种境界见到如芙蓉般的清净
注释
净因:形容心境清净,有修行之因。
楷山:地名,可能象征着某种精神高地。
担板:挑着木板,可能指做苦力或修行生活。
古佛风:古朴、清寂的佛家生活方式。
孤硬:形容人性格刚毅,不随波逐流。
五位:佛教中的五位位阶,这里可能指修行层次。
芙蓉:比喻清净无染的心境,如芙蓉出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元干所作,名为《伽陀二首送了可首座归四明(其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的祝愿和美好的寓意。

“净因曾识楷山东”一句中,“净因”可能指佛教中的清净因缘,即在清净的心态下所结下的善缘。这里的“楷山东”则是地名,象征着远离尘世、洁净之处。此句暗示诗人与友人的相识是在一种高洁和谐的环境中。

“担板因缘古佛风”中的“担板”可能指的是僧侣所用的行脚板,即在外游历时用以记录步数的工具。这里则比喻为友人此次归隐之举,承载着古老佛法的精神遗产。

“后代儿孙仰孤硬”一句中,“后代儿孙”指的是未来世代的人们。“仰孤硬”则表现了对先辈不凡功业的敬仰和追忆。这里强调的是,友人的归隐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

“能超五位见芙蓉”中,“五位”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五个层次或五种修行阶段。“见芙蓉”则象征着心灵的清净和精神的高洁。此句表达了对友人能够超越世俗纷扰,达到心灵清明、如同观赏到美丽荷花般境界的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精妙的意象和深长的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理念,同时也寄寓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美好祝愿。

作者介绍
张元干

张元干
朝代:宋   字:仲宗   号:芦川居士   籍贯:真隐山   生辰:1091年—约1161年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猜你喜欢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七一

老大丛林快说禅,不将禅拄口皮边。

谷深山远空无像,何处人呼应不圆。

(0)

颂古二十一首·其五

露地白牛起问端,随缘叱叱齿牙寒。

不知饮啄是何物,吃吃直教沧海乾。

(0)

颂古一百则·其二十八

壮志棱棱鬓未秋,男儿不愤不封侯。

翻思清白传家客,洗耳溪头不饮牛。

(0)

送圆上人之龙舒·其二

道人归作山下宾,霜筇笋屦飘孤云。

到时春满石牛谷,蔬蕨是谁相与分。

(0)

送传道者归省母氏·其一

夜来霜嚇橘脐黄,乞与归人怀冷香。

到日跨门须转却,白头不是本生娘。

(0)

寒山赞·其一

一句子,少机杼。作是思惟时,吾心在何许。

芭蕉叶上三更雨。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李琮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