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美百行,维日服厥衷。
车奔不易度,火灭不改容。
垢言一生口,盥漱难为工。
金多徒自秽,重名挠直躬。
幸勿少须臾,无替功乃崇。
九渊可浮游,所患溺愚蒙。
君子美百行,维日服厥衷。
车奔不易度,火灭不改容。
垢言一生口,盥漱难为工。
金多徒自秽,重名挠直躬。
幸勿少须臾,无替功乃崇。
九渊可浮游,所患溺愚蒙。
这首诗《君子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创作,通过一系列对比和比喻,深刻地阐述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与实践的艰难。
首句“君子美百行,维日服厥衷”点明了君子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能够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坚持自我。接着,“车奔不易度,火灭不改容”以车马疾驰和火焰熄灭为喻,强调君子的意志坚定,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本色不变。
“垢言一生口,盥漱难为工”则指出君子即使面对污蔑和误解,也如同清漱难以去除口中的污垢一样,需要内心的强大来抵御外界的非议。而“金多徒自秽,重名挠直躬”则通过金银的污秽和名声对正直人格的侵蚀,警示君子要警惕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正直。
最后,“幸勿少须臾,无替功乃崇”表达了对君子持之以恒坚守道德的赞许,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九渊可浮游,所患溺愚蒙”则以深海中的鱼儿自由游动为例,说明君子应如鱼得水,在道德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但最怕的是陷入无知与愚昧之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君子形象的描绘和道德实践的探讨,展现了李攀龙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风气提出了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