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匆匆催上吴舲。
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
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
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
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
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匆匆催上吴舲。
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
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
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
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
这首《高阳台·题双溪蚱蜢载愁图》描绘了一幅充满离愁别绪的画面。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营造出一种哀婉而深沉的艺术氛围。
“桐墨题欢,蒲帆卷恨”,开篇即以对比手法,将欢愉与愁恨并置,预示着接下来将是一段情感的跌宕起伏。桐木上的题字记录了欢聚的瞬间,而蒲帆卷起的愁云则预示着离别的即将到来。
“何处停桡,前头有座旗亭”,旗亭是古代供行人休息的地方,此处暗示主人公即将到达一个暂时的停留点,然而这不过是离别前的短暂喘息。旗亭的存在,更添了几分离愁。
“绿濛濛地人家柳,忆当初、此地移筝”,柳树依依,绿意盎然,勾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移筝的动作,既是对过往欢乐的怀念,也是对即将失去这一切的不舍。
“到如今、纸阁芦帘,记不分明”,纸阁和芦帘象征着简陋的居所,主人公在离别之际,只能依稀记得过去的场景,情感的模糊与记忆的碎片化,增加了离愁的深度。
“人生但似江潮水,便两三枝桨,打也难分”,将人生比作江潮,比喻人生的起伏不定,即使只有两三枝桨,也无法轻易分开。这里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离别难以抗拒的无奈。
“已是离筵,休教酒又愁醒”,离别宴席上,酒本应助兴,却反而让人愁上心头。酒醒之后,离愁更甚,体现了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湖天如梦低归雁,怕芦花、不算飘零”,湖面上的归雁,仿佛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它们在天空中划过,如同梦境一般。芦花的飘零,象征着主人公的孤独与漂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一程程、风起潮声,雨做秋声”,每前行一步,都伴随着风起潮涌、秋雨绵绵的声音,这些自然界的声响,不仅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寓意着主人公内心的波澜。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世界,展现了词人对人生离合的独特感悟。
生长虽微细,翾飞逐盛阳。
吾身非铁石,尔觜太铦刚。
戢戢朝藏壁,喧喧暮满房。
灯前已环绕,檐角尚悠扬。
纱眼能缘过,冰肤亦噬伤。
用心均货殖,损物亚螟蝗。
栖宿么虫巧,追擒蝙蝠忙。
秋风动天地,尔辈更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