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看秋秋可同,秋心或在有无中。
前山聚霭光如抹,远树流烟色似通。
但许孤峰迎露白,安知万叶染霜红。
南州炎德时相假,萧瑟何须畏晓空。
独坐看秋秋可同,秋心或在有无中。
前山聚霭光如抹,远树流烟色似通。
但许孤峰迎露白,安知万叶染霜红。
南州炎德时相假,萧瑟何须畏晓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清晨面对秋景时的内心感受与外界景象的融合。首句“独坐看秋秋可同”,点明了诗人独自观赏秋天的场景,暗示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心境。接下来,“秋心或在有无中”一句,巧妙地将秋天的情感与现实世界中的存在与虚无联系起来,展现出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前山聚霭光如抹,远树流烟色似通”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峦与树木在晨光中的朦胧美,光与雾的交融仿佛给山川披上了一层轻纱,远树的烟雾则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通透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但许孤峰迎露白,安知万叶染霜红”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然的感受,孤峰在露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而远处的树叶在霜的覆盖下呈现出一片火红,对比鲜明,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寓意着生命的多彩与变幻。
最后,“南州炎德时相假,萧瑟何须畏晓空”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纳,即使面对清晨的空寂与萧瑟,也不必畏惧,因为这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整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文章盛自元和间,谁其杰者柳与韩。
二公秋鹗擅神俊,天使侧翅摧誇谩。
卷收万象付寂默,神怪鬼篡皆殚残。
诗书并驰可终古,岂止唐世论不刊。
陋儒睢盱百年后,掺笔仡仡愁脾肝。
问津谁当语博望,初步竟笑非邯郸。
纷纷缃缥洒飞砾,埋没理诣非一端。
之子清才如振绮,绿发照春容激丹。
乡评旧许擅螺水,文战曾是鏖桑乾。
自云从事二公者,用意能到众所难。
新诗遗我章江曲,百首洗出青琅玕。
苍梧云生逼齿润,溟海月借吹衣寒。
由来青萍止三尺,天末斗牛曾上干。
流尘不隔自为快,宁与折铁论凄酸。
何由鞭鲸肃吾驾,看子切云重整冠。
醉侣今何在,寒灯倍黯然。
却应听雨梦,犹是散花天。
老境不自得,客程谁我怜。
晓钟催去路,明日又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