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高山下秋风起,万壑萧飕碧云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昆崙几千里。
竹炉茗熟惊涛生,春蚕食叶缲车声。
风回忽若九韶舞,箫鼓琴瑟相和鸣。
茫茫古意翻新调,里耳皇荂嗑然笑。
天地从来有正声,伶伦老去谁堪道。
嵩高山下秋风起,万壑萧飕碧云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昆崙几千里。
竹炉茗熟惊涛生,春蚕食叶缲车声。
风回忽若九韶舞,箫鼓琴瑟相和鸣。
茫茫古意翻新调,里耳皇荂嗑然笑。
天地从来有正声,伶伦老去谁堪道。
此诗描绘了嵩高山下的秋日景象,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开篇“嵩高山下秋风起,万壑萧飕碧云里”,以秋风起、万壑萧飕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深邃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接着,“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泻昆仑几千里”一句,通过黄河的壮阔,进一步渲染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竹炉茗熟惊涛生,春蚕食叶缲车声”则转向对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竹炉上茗茶的香气与春蚕吃叶时缲车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诗人巧妙地运用声音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风回忽若九韶舞,箫鼓琴瑟相和鸣”一句,将自然界的风声比作九韶舞曲,同时又融入了箫鼓琴瑟的音乐元素,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文化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茫茫古意翻新调,里耳皇荂嗑然笑。天地从来有正声,伶伦老去谁堪道”表达了对传统与创新、自然与人文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尽管时代在变,但天地间自有其永恒的和谐之声,这种声音超越了时间和个人,是值得所有人共同追寻和传承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和谐与创新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燕城过长夏,乡思若为禁。
故园松竹潇洒,久矣负幽寻。
赖有仙坛诗伯,同寓玉堂清署,相顾意殊深。
余暇尽谈笑,烦暑自消沉。绕长廊,临静砌,称闲心。
飕飕树杪风至,流水入衣襟。
尚愧无穷汗简,也预诸公奋笔,投迹是非林。
何日了官事,倒佩脱冠簪。
苍寒收尽红尘,四山一色俄惊晓。
楼台宫阙,冰壶影里,莹然清悄。
独有游人,画船青盖,笙歌犹绕。
遍园林松竹,光浑□□,人住处,皆蓬岛。
罗扇画来轻小。乍时人、见多惊倒。
谁留古本,到今付与,良工涂扫。
夏日携时,且挥且玩,暑都消了。
更词人亲笔题题,这风景,古犹少。
卜宅椒园里。响丁丁、风斤月斧,杏梁飞起。
窗户青红烟树绿,尡耀碧山邻里。
鸡共犬、也知轮美。
燕子飞来堂下舞,似轻盈、掌上人堪喜。
更可爱,新桃李。长洲水接淞江水。
好秋风、鲈鱼莼菜,葑田菰米。
艳□□□□□□,□屋神仙罗绮。
□□□、□□□□。
楚舞吴歌娱晚景,内台盘、春笋奉甘旨。
五马贵,未足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