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宝树生海底,光射洪涛千丈水。
铁网高张护亚枝,搜罗作贡天家里。
即今人海亦茫茫,降才原不间殊方。
还从有司上大吏,取士有制周且详。
国家由来重科目,拔置石渠与天禄。
豫章翻风异凡才,自有工师识大木。
此日诸生文阵开,万骑腾骧骋逸才。
敢道知马如伯乐,神骏自古超驽骀。
珊瑚宝树生海底,光射洪涛千丈水。
铁网高张护亚枝,搜罗作贡天家里。
即今人海亦茫茫,降才原不间殊方。
还从有司上大吏,取士有制周且详。
国家由来重科目,拔置石渠与天禄。
豫章翻风异凡才,自有工师识大木。
此日诸生文阵开,万骑腾骧骋逸才。
敢道知马如伯乐,神骏自古超驽骀。
这首诗《县试示诸童》是清代诗人常纪所作,通过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绘了科举考试的场景及其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首句“珊瑚宝树生海底,光射洪涛千丈水”以珊瑚宝树在深海中生长,其光芒穿透汹涌的海水,象征着才华横溢的人才在深藏不露的民间,却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启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人才。
“铁网高张护亚枝,搜罗作贡天家里”运用了形象的比喻,铁网高悬,保护着珍贵的树枝,象征着朝廷通过科举制度,广泛搜集人才,将其贡献给国家,强调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
接下来,“即今人海亦茫茫,降才原不间殊方”指出当今社会人才众多,不分地域,科举制度能够公平地选拔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人才。
“还从有司上大吏,取士有制周且详”表明科举制度有严格的选拔程序和标准,确保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国家由来重科目,拔置石渠与天禄”强调了国家历来重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并将他们安置在重要的职位上,体现了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豫章翻风异凡才,自有工师识大木”以豫章(一种木材)为例,说明优秀的才能如同珍贵的木材,需要有识之士来识别和利用,比喻科举考试能够识别并选拔出非凡的人才。
“此日诸生文阵开,万骑腾骧骋逸才”描绘了科举考试当天,众多考生汇聚一堂,展开激烈的竞争,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敢道知马如伯乐,神骏自古超驽骀”最后以伯乐识马为喻,表达了对科举制度下选拔人才的赞赏,认为它能够识别出像伯乐一样,能够发现并提拔出卓越人才的能力,使那些原本平凡甚至被忽视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整首诗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和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望和尊重,以及通过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的机制。
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
清宵霁极云离岫,紫禁风高露满盘。
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淩乱报秋寒。
高楼瞪目归鸿远,如信嵇康欲画难。
君不见玉关尘色暗边庭,铜鞮杂虏寇长城。
天子按剑徵馀勇,将军受脤事横行。
七德龙韬开玉帐,千里鼍鼓垒金钲。
阴山苦雾埋高垒,交河孤月照连营。
连营去去无穷极,拥旆遥遥过绝国。
阵云朝结晦天山,寒沙夕涨迷疏勒。
龙鳞水上开鱼贯,马首山前振雕翼。
长驱万里詟祁连,分麾三命武功宣。
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
春来秋去移灰琯,兰闺柳市芳尘断。
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
行路难,行路难,誓令氛祲静皋兰。
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
幽寻极幽壑,春望陟春台。
云光栖断树,灵影入仙杯。
古藤依格上,野径约山隈。
落蕊翻风去,流莺满树来。
兴阑荀御动,归路起浮埃。
神交尚投漆,虚室罢游兰。
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
雪明书帐冷,水静墨池寒。
独此琴台夜,流水为谁弹。
劳思空积岁,偶会更无由。
以分难相舍,将行且暂留。
路歧何处极,江峡半猿愁。
到此分南北,离怀岂易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