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躅动京国,静缘怀故山。
扁舟乘兴往,孤鸟倦飞还。
社漏重湖外,霞城积霭间。
碧云聊寓意,即境自幽关。
高躅动京国,静缘怀故山。
扁舟乘兴往,孤鸟倦飞还。
社漏重湖外,霞城积霭间。
碧云聊寓意,即境自幽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梵僧返回天台山的情景,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
“高躅动京国,静缘怀故山。”开篇即设置了一种离别的心境,高耸的城墙激起了对京都的不舍,但心中却又牵挂着那遥远而静谧的故乡之山。这里已透露出诗人对于梵僧归去天台山的情感态度。
“扁舟乘兴往,孤鸟倦飞还。”诗人通过对梵僧乘坐的小船和独自飞行的鸟儿进行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梵僧离别时的情景。这里的“兴”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心情,而“倦飞还”的孤鸟则增添了一丝哀愁。
“社漏重湖外,霞城积霭间。”此处描绘的是梵僧归途中所经过的景象。古代的水钟——社漏,在湖泊之外回响,而霞光在城墙之间弥漫,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神秘莫测的氛围。
“碧云聊寓意,即境自幽关。”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梵僧归去天台山后所寄托的情感。碧云之下,或许梵僧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栖息,而“即境自幽关”则表明了梵僧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景物描写,成功地传达了对梵僧归去天台山的一种敬仰之情。
初辟明堂见帝轩,此时宁得恋丘园。
程文懒谒春官氏,决策思干法扆尊。
千古声名传鹗表,四方豪俊望龙门。
若趋丹陛承清问,何以酬知或敢言。
花间鸟语愁泥滑,屋上鸠鸣厌雨多。
坐见残春一如此,可怜吾意已蹉跎。
萧条两鬓霜后草,潋滟十分金卷荷。
此物犹能慰衰老,稍晴相约屡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