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调护,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
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
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
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
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
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
拄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
请君置酒,看渠与我倾倒。
是谁调护,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
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
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
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
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
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
拄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
请君置酒,看渠与我倾倒。
这首《念奴娇》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他以梅为题材,通过对四株古梅的描绘,展现了其高洁傲霜的品格和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词中“岁寒枝、都把苍苔封了”描绘了梅在严冬中坚韧不屈的形象,即使覆盖着青苔也依然挺立。接下来,“茅舍疏篱江上路,清夜月高山小”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冷的环境,烘托出梅的孤芳自赏。
“摸索应知,曹刘沈谢,何况霜天晓”借用了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如曹植、刘桢、沈约、谢灵运等人的才情来赞美梅的高雅气质,暗示这四株梅的风骨不在古人之下。“芬芳一世,料君长被花恼”表达了词人对梅的赞美,认为它们的一生都在散发香气,这种香气甚至让其他花朵都感到嫉妒。
“惆怅立马行人,一枝最爱,竹外横斜好”描绘了词人驻足欣赏梅的姿态,特别喜欢那枝横斜于竹林之外的梅,显得尤为独特。“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回忆自己曾经在醉酒时被梅景所触动,激发了诗兴,甚至唤起了两位诗坛前辈的灵感。
最后,“拄杖而今,婆娑雪里,又识商山皓”写词人在雪中独自欣赏梅,仿佛又见到了像商山四皓那样的隐士,再次感叹梅的高洁。结尾“请君置酒,看渠与我倾倒”则是邀请朋友一同饮酒,共享梅之美,表达对梅的深深敬仰和对友情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联想,赞美了梅的高洁品质,同时也流露出词人对自然和友情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