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昆明池中一块石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艺术功底。首先,“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两句,将昆明石与传说中的织女联系起来,既点出了石头所在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它一个浪漫的情感色彩。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表达了诗人对这块石头的观察,它似乎具有生命,能感受到人的目光,并在水边显得更加饱满。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石头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苔藓覆盖在石头上如同轻薄的衣物,而水波的声音则像织布时的节奏,这种比喻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音乐性。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美丽画面。石头所在的岸边,云雾缭绕而又带着水汽,仿佛是湿润的鬓发;而远处的沙滩上,月亮如同眉宇间自然生长。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和谐共存的赞美。莲花在水中笑容可掬,而周围的鸟儿也显得从容自若,没有一丝惊恐,这一切都在传递着一种宁静与平衡。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最后两句,则将昆明石与诗人内心世界相连。就像清晨的镜子能够映射出一个人的真实面容和身影一样,这块石头也在诗人眼中有着鲜明而又清晰的形态和精神。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昆明石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洞户掩秋深,画桥横晚静。
嫋嫋芙蓉风,池光弄花影。
怀我白鸥边,锦帐缭千顷。
明河拍岸平,红绿染天镜。
钓船无畔岸,收拾入簿领。
墙籓束院落,寒窘令人瘿。
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
犬子地寒徒壁立,元龙身懒谩楼高。
笔端未办夸三绝,酒里犹能扫二豪。
又向诗坛蕲借一,强磨铅钝齿吹毛。
先生笔力玉山鳌,气压明堂一柱蒿。
雪碗涤毫词绝妙,朱弦缩瑟调弥高。
心兵不起无三粲,坐客常多似四豪。
喜有过从南北巷,苏兰薪桂瀹溪毛。
神仙绝世立,功行闻清都。
玉符赐长生,镊云游紫虚。
鸡犬尔何知,偶舐药鼎余。
身轻亦仙去,罡风与之俱。
俯视旧篱落,眇莽如积苏。
非无凤与麟,终然侣虫鱼。
微物岂有命,政尔谢泥涂。
时哉适丁是,邂逅真良图。
大鹏上扶摇,南溟聒天沸。
斥鷃有羽翼,意满蓬蒿里。
不如附骥蝇,掣电抹荆蓟。
谁云极云麽,俛仰且万里。
向来庭户间,决起不踰咫。
飘颻托方便,意气乃如此。
物生未可料,旦暮倘逢世。
君看功名场,得失一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