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名山说武夷,幔亭尚想是秦时。
空中箫管何曾绝,洞里曾孙自不知。
石室尚遗仙蜕骨,棹歌犹唱宋人辞。
山前毛竹如龙箨,笑与壶公作杖骑。
南郡名山说武夷,幔亭尚想是秦时。
空中箫管何曾绝,洞里曾孙自不知。
石室尚遗仙蜕骨,棹歌犹唱宋人辞。
山前毛竹如龙箨,笑与壶公作杖骑。
这首诗描绘了南郡武夷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诗人张昱以秦代幔亭为背景,想象昔日的仙乐悠扬可能仍未断绝于空灵山间,但洞中的后人对此已无知晓。他提及石室中遗留的仙人遗骨,以及当地仍流传着宋代的棹歌,体现了武夷山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最后,诗人以生动的比喻,将山前茂盛的毛竹比作龙的鳞片,自己仿佛与壶公(传说中的仙人)一同骑竹杖,流露出对自然与仙道的向往和超脱尘世的意趣。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对山水风物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