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士三年别,荆山一顾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脱帽头应白,求田意欲东。
口须论世事,目已失飞鸿。
旷士三年别,荆山一顾中。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
脱帽头应白,求田意欲东。
口须论世事,目已失飞鸿。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寄寇荆山》,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寇荆山阔别已久的情感。首句“旷士三年别”,直接点出两人分离已有三年之久,显示出友情的深厚和分别的长久。次句“荆山一顾中”则通过荆山这一具体地点,暗示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仿佛在荆山的回望中仍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
“百千人欲死,四六老能工”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形容了友人才华横溢,即使在困厄之中也能展现出卓越的能力,表达了诗人对寇荆山才情的赞赏。接下来,“脱帽头应白,求田意欲东”描绘了友人可能的生活状态,想象他因年华老去而脱帽,但仍怀有归隐田园的心愿,流露出对友人生活境遇的关切。
最后两句“口须论世事,目已失飞鸿”,诗人希望友人能继续关注世事,但又感叹他的视线已经失去了追逐飞鸿的自由,暗含对友人无法随心所欲生活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挂念和对其才华的敬佩。
蜀琴久不弄,玉匣细尘生。
丝脆弦将断,金徽色尚荣。
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不遇钟期听,谁知鸾凤声。
江山十日雪,雪深江雾浓。
起来望樊山,但见群玉峰。
林莺却不语,野兽翻有踪。
山中应大寒,短褐何以完。
皓气凝书帐,清著钓鱼竿。
怀君欲进谒,溪滑渡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