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尧年隐,羞称帝者师。
虚闻前席待,不遣后车随。
滩是垂纶处,星非犯座时。
祗应鸥与鹭,犹此伴荒祠。
自学尧年隐,羞称帝者师。
虚闻前席待,不遣后车随。
滩是垂纶处,星非犯座时。
祗应鸥与鹭,犹此伴荒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自幼学习,立志效仿古代圣贤,不愿为帝王师,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诗中提到的“前席待”和“后车随”,分别出自《史记》中的典故,意指帝王对贤才的礼遇与挽留,而诗人却选择远离尘嚣,独自在垂纶之处与鸥鹭相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现了隐逸生活的高洁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儒家思想中“隐居避世”的一种向往与推崇。
烟冷云深燕不归,径多松叶少花枝。
春风过尽无行客,白昼山獐饮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