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流注已鸣涧,西北霏微仅敛尘。
人意共怀艰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贫无福,雩应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
东南流注已鸣涧,西北霏微仅敛尘。
人意共怀艰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
云移已分贫无福,雩应方知社有神。
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雨过》,描绘了雨后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感受。首句"东南流注已鸣涧",写出了雨后山涧水声潺潺,暗示了雨水充沛;"西北霏微仅敛尘"则描绘了雨势由大转小,空气中尘埃得以净化的情景。
"人意共怀艰食病",诗人关注民生疾苦,表达了人们对粮食短缺和疾病困扰的忧虑;"天公那有不仁人"以反问形式,质疑上天是否对人间苦难视而不见,暗含对公正的期待。
"云移已分贫无福"进一步强调了贫富差距,暗示雨后对于贫者可能只是暂时的缓解;"雩应方知社有神"提到祈雨仪式,认为只有在祈求下雨成功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土地神灵的存在。
最后两句"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表达了诗人希望降雨能均匀分配,让农民们全年都能享受到雨露的恩惠,生活苦乐得以平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雨后的景象,寓言式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公正的期盼。
一夜春风满帝都,禁林清晓宴簪裾。
玉堂乍到惊凡目,金锁徐开见御书。
四字骊龙争夭矫,两篇琼树斗扶疏。
词臣此会人应羡,圣主多才古不如。
日上花砖帘捲后,柳遮铃索雨晴初。
阁前吟罢先沈醉,忘却西垣有直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