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魂惊,正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
隔浦疏林,沿江败苇,萧飒齐作秋声。
压篷背、颓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
戍角初吹,村砧渐远,渔火还明。
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
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
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
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
旅魂惊,正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
隔浦疏林,沿江败苇,萧飒齐作秋声。
压篷背、颓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
戍角初吹,村砧渐远,渔火还明。
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
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
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
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
这首《一萼红》描绘了旅人漂泊异乡的孤独与哀愁。词中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人的思绪与情感。
首先,“旅魂惊”三字直接点明了主题——旅人的内心惊悸不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作对。接下来,“鼋鼍催浪,彭蠡暗潮生”,运用拟人手法,将鼋鼍(一种水生动物)和彭蠡湖(古代湖泊名)描绘得生动活泼,浪涛汹涌,暗潮涌动,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氛围。同时,通过“隔浦疏林,沿江败苇,萧飒齐作秋声”这一句,词人巧妙地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通过疏林败苇的萧瑟景象和秋日特有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寂寥之感。
“压篷背、颓云似墨,洒一天、凉雨雁纵横”几句,继续描绘了阴沉的天空和细雨中的大雁,形象地表现了旅途中的凄冷与孤独。随着“戍角初吹,村砧渐远,渔火还明”,词人又引入了边塞与乡村的意象,通过戍角(边防哨所的号角)、村砧(捣衣声)和渔火,进一步深化了旅人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的牵挂。
“何事流连吴楚,叹销磨多少,风月凄清”四句,表达了旅人对时光流逝、风月易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乡与亲人的深深思念。接着,“倦枕支愁,寒衾贮梦,客路到处伤情”则直接抒发了旅人在异乡的疲惫、寒冷和孤独,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最后,“想今夜、孤舟漂泊,更有人、楼上数残更”两句,将读者带入一个更加凄凉的夜晚场景,孤舟在波涛中摇曳,楼上的人数着零落的更鼓声,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无奈的情绪。而“应是玉钗敲断,难问归程”则以女子的动作(敲断玉钗)象征旅人的无助与绝望,难以找到回家的路,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故乡的深切渴望。
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刻地描绘了旅人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