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曲江,宋广平,堂堂志业竟无成,李猫半世握权衡。
司马公,程明道,道崇圣学空自好,獾郎引拟排诸老。
何须卷舌吟呜呜,试看荆榛兰竹图。
荆榛上耸高于石,兰竹空缘石之侧。
张曲江,宋广平,堂堂志业竟无成,李猫半世握权衡。
司马公,程明道,道崇圣学空自好,獾郎引拟排诸老。
何须卷舌吟呜呜,试看荆榛兰竹图。
荆榛上耸高于石,兰竹空缘石之侧。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功业与道德追求的深刻反思。诗中提到的“张曲江”、“宋广平”、“李猫”、“司马公”、“程明道”、“獾郎”等,都是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他们或在政治、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或因某种原因未能达成理想目标。诗人以“兰竹图”为背景,将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与自然界的植物——荆棘与竹子进行对比。
“张曲江,宋广平,堂堂志业竟无成”,开篇即点出两位历史人物虽有宏大的志向与事业,却最终未能实现理想。“李猫半世握权衡”,则以“李猫”比喻某位历史上掌握权力的人物,其一生虽在权力的舞台上活跃,但并未能留下真正的功绩。
接着,“司马公,程明道,道崇圣学空自好”,提到司马光与程颢(程明道),两人在学术上有着崇高的追求,但“空自好”暗示了他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獾郎引拟排诸老”,则讽刺了一位试图挑战传统权威的人物,最终却未能成功。
最后,“何须卷舌吟呜呜,试看荆榛兰竹图”,诗人提出疑问,是否需要过分强调个人的不满与哀叹,不如欣赏自然界的景象。这里的“荆榛”象征着困境与挫折,“兰竹”则代表了坚韧与高洁。通过这幅“兰竹图”,诗人似乎在呼吁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内心的坚韧与高洁,不被外界的荆棘所困。
整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