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
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
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
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开篇“重岩载看美,分塔起层标”一句,既点出了山势的雄伟,又透露出佛教文化的影子。岩石如屏障般排列,仿佛在展示着天然的壮丽,而“分塔起层标”则让人联想到寺庙建筑的宏伟与神圣。
接下来的“蜀守经涂处,巴人作礼朝”表明诗人身处的地方是古蜀地,即今天的四川地区,而且这里的人们遵循着某种仪式或习俗,对着特定的方向行礼。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当地风俗的观察和理解。
“地疑三界出,空是六尘销”一句则带有深厚的佛教色彩。在这里,“地疑三界出”可能是在形容山势如同穿越了三界(即天、地、人),而“空是六尘销”则指的是在这个环境中,世间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都被净化了。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到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卧石铺苍藓,行塍覆绿条”则是对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卧石”可能是一块巨大的岩石,而“苍藓”则是在形容岩石表面的苔藓,“行塍”则像是诗人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走,而“绿条”可能是指的是路旁的青草。这两句增添了画面中生命力与生机的色彩。
最后,“岁年书有记,非为学题桥”一句,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历史记载的重视。“岁年书有记”意味着每一年都有记录留存,而“非为学题桥”则表明这些记录并非为了学术研究或是应付考试之用。这里,诗人的情感似乎更加深沉,他在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来传达自己对于历史、时间和个人记忆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在山水景观上的艺术造诣,更透露出他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