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年因病废吟诗,兴至吟随不自知。
凡鸟啼皆如百舌,老梅花不肯多枝。
幽当翠筱苍松合,静是清泉白石宜。
潭影千年成故事,山僧誇向客游时。
经年因病废吟诗,兴至吟随不自知。
凡鸟啼皆如百舌,老梅花不肯多枝。
幽当翠筱苍松合,静是清泉白石宜。
潭影千年成故事,山僧誇向客游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兴福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与禅意之深。首句“经年因病废吟诗”透露出诗人久病初愈,重拾诗笔的喜悦之情。接着,“兴至吟随不自知”则展现了诗人在美景面前,灵感涌现,不由自主地吟诗抒怀的状态。
“凡鸟啼皆如百舌,老梅花不肯多枝”两句,以鸟鸣和梅花为喻,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禅宗中的空灵境界。鸟儿的啼声如同百舌鸟般复杂多变,而老梅树却不愿繁茂多枝,暗示着自然界的和谐与节制之美。
“幽当翠筱苍松合,静是清泉白石宜”进一步描绘了寺院周围的环境,翠竹与苍松相映成趣,清泉与白石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里不仅体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暗含了禅宗中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最后,“潭影千年成故事,山僧誇向客游时”两句,通过潭水的倒影和山僧的讲述,将眼前的景致与历史故事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潭水的倒影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山僧则自豪地向游客讲述这些故事,传递了对历史的尊重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禅宗思想的巧妙融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春来何处,甚东风、种出一双红豆。
嚼蕊吹花新样子,吟得莲心作藕。
不隔微波,可猜明月,累尔填词手。
珍珠密字,墨香长在怀袖。
一似玳瑁梁间,飞飞燕子,软语商量久。
从此情天无缺陷,艳福清才都有。
纸阁芦帘,蛮笺彩笔,或是秦嘉偶。
唱随宛转,瑶琴静好时奏。
露零毫,香拂纸。缄扎记红鲤。
小别仓山,驹隙一弹指。
为言水榭张灯,湖楼请业,有多少、绮情瑶思。
凭驿使。料应折得梅花,先从陇头寄。
添个诗筒,雁足手亲系。
却看黄蜡封函,朱泥押尾,只粉晕、尚留笺腻。
露蝉声里凉生早,栏杆绕花红整。
听竹敲秋,因苔划句,忘了蓬窗灯冷。眠鸥梦醒。
正放鸭桥边,一丝风定。
环佩来耶,珊珊疑有水仙听。年来我亦愁病。
吟朋萍散了,闲却游兴。
鸥社盟秋,凫灯梦雨,只有一襟秋剩。丝丝瘦影。
怕照见湖波,鬓儿难称。独写相思,露塘风又紧。
廿四桥头步。听箫声、等闲吹过,良宵三五。
偷向十三楼上望,漫掩四围朱户。
吹好梦、十年一度。
数遍巫山峰二六,第一峰、留作行云路。
双星照,七襄渡。三三径里三生谱。
傍花前、栏杆六曲,三弦同诉。
谈到绿腰花十八,半晌魂销色舞。
添八字、一痕眉妩。
世六鸳鸯分四角,早二分明月三更鼓。
且莫把,四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