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能游世事如何,齐物庄生古未多。
绝似君心全不系,两旁休为种藤萝。
虚能游世事如何,齐物庄生古未多。
绝似君心全不系,两旁休为种藤萝。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题王也痴虚舟三首(其二)》。诗中以“虚”为主题,探讨了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哲学。
首句“虚能游世事如何”,开篇即点出“虚”的概念,表达了一种超然于世事之外的态度,似乎在说,通过内心的虚空,可以游离于尘世的纷扰之中,寻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种态度与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相呼应,强调的是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对外界事物的淡然处之。
次句“齐物庄生古未多”,引用了庄子的思想,进一步阐述了“虚”的境界。庄子认为万物皆平等,没有高下之分,通过“齐物”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宇宙的融合。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庄子哲学的认同,认为能够将万物视为一体,达到心灵的平和,是极为罕见的智慧。
后两句“绝似君心全不系,两旁休为种藤萝”,则直接描绘了诗人理想中的心境状态。第一句“绝似君心全不系”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不受外界束缚的特点,仿佛心灵如同虚空一般,没有任何牵挂与羁绊,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第二句“两旁休为种藤萝”则是对这种超脱心境的进一步解释,意指在心灵的两旁不应有任何束缚或牵绊,如藤萝般缠绕,而是要保持一片空旷与自由,让心灵得以自在飞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虚”的探讨,展现了诗人追求心灵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它不仅体现了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共鸣,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旋出巫峰,乍收秦岭,秋来无限轻盈。
遮溪白,傍山青。汀洲荻花如雪,隔水相看分外明。
独有愁人,虚窗深院,相对愁生。
天孙巧锦堪称,问多少、功夫织得成。
蜀绮轻匀,吴绫细密,自费心情。
天末怀人,江干惜别,望去应知泪暗倾。
一夕风高,残鳞断羽,何处飘零。
斜阳淡淡波纹皱,短短苏堤柳。
柳边谁说是苏家,一点秋坟满地落秋花。
西湖岁岁芙蓉老,多少才人吊。
不知谁更吊才人,惟有寒虫细细咒黄昏。
乍暖轻寒,原来是清明时节。
但一例繁华过了,便成消歇。
盖地梨花幽巷晚,漫天新柳红楼月。
最苦是恨极忆前欢,难收拾。
年来事,心头切,人间恨,无时绝。
道春残一半,花还堪折。
莫惜芳菲留不住,明年暗祝空枝发。
恐怕是未敢向人啼,背人说。